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曲晓芳
[导读]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工程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也被赋予了时代色彩。
        曲晓芳
        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 北京房山 102400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工程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也被赋予了时代色彩。中等职业教育是我改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中职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及经济发展。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方面出发,讨论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节奏加快,各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对于文化、素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中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历史使命。准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是我们研究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一、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知
在人们的认知中,工匠精神通常被片面理解为技术过硬,技艺高超,具有绝活,这只是工匠精神的技艺层面,除了技艺层面,工匠精神背后还蕴含着职业态度和价值。大国工匠身上,不仅表现了精益求精的技艺,精湛技术的背后更是他们敬业专注、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养成、职业素养和意志品质才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专业,技术精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工匠”在《现代汉语词典》被解释为“手艺工人”,在现实中还可以理解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及其他劳动者。一些专家从精神层面出发,将工匠对自己制作的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对产品的各个方面都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归结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一种优秀的价值观。
(二)“工匠精神”能够赋予的宝贵品质
一是尊师重道。尊师的本质是尊重技艺,遵守职业操守。重道是指技艺的发扬要按规矩做事,遵守事物的生产规律。
二是要做到精益求精。工匠对工艺产品有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求实精神,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以严谨专注的态度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工序,对每一个零件都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
工艺的传承,是古人在长期技术实践、沉淀积累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不断创新的结果。因为有了工匠们追求革新的精神,人类社会的科技才得以发展与进步。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直为职业教育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成为职业教育中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既遵循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又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三)“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级的战略纲领,其目标是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该文件明确指出了“坚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的”战略纲领,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对服务做到精益求精,将工艺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工匠精神”是当代技术型人才必不可缺的品质,更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是特殊的学校教育资源,凸显着学校教学的特殊实力。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中来,使学生从入学阶段就开始接受“工匠精神”的熏染,养成职业意识,对职业目标进行强化,养成良好的职业涵养。
(二)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打造高效的专业化课堂,有助于高质量课堂的产生。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打造专业化的课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仿真模拟,动画,游戏”等形式,将原本复杂的静态问题变成动态,使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将碎片化的知识用一条主线穿插起来方便理解、记忆,实现教学内容的多种多样,在智慧教学中启发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原本枯燥课程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专业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中发布团体任务,更能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三)产业环境与文化有效衔接
“校企结合”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社会共识,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前对于企业的认知,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中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如今企业的基本现状,还能让学生真实的感知到企业的环境、需求和制度,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阶段有目标性的对学习内容进行规划与研究,并通过来自企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阐述、指导与示范,零距离接触感知“工匠精神”的魅力,感受“敬业,专注,乐业,奉献”等的富有时代底蕴的职业特性,有利于达到在实际学习中树立优秀品质的效果。
与企业衔接过程中,信息技术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技术已经成熟的“仿真设施”,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来,将真实的工作场景转移到课堂上来,把工作过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典例进行剖析,模拟最真实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实现课堂与实际的有效衔接,方便学生形成对企业的专业认知。再将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规范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让学生通过每个层次来了解企业的具体内涵,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将知识技能与精神品质高度融合,达到“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
结语:
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校不仅要弘扬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确立“立德树人”的时代目标,更应该注意如何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相结合。因此,中职学校教育应该将让学生理解学习工匠精神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并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全面提升中职教育人才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程例.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5):98-99.
[2]李国娟.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20(14):80-82.
[3]罗碧莹,张伟.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J].管理观察,2020(21):130-132.
作者信息:曲晓芳,女(1978.12-),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讲师;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安全;
课题:世界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