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6期   作者:霍磊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生本理念要求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霍磊
        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生本理念要求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在体育、艺术、道德等方面的修养和水平。以体育教学为例,作为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核心课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身习惯。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教学探究

        小学体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体育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运动技巧等。而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多的关注学生基础学科的成绩,忽略了体育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未来成长的健身习惯,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有鉴于此,教师不但要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提高小学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探究,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范本和案例。
        
一、兴趣为导向,让学生爱上运动
        在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中,体育课是用来放松和休息的,并没有当成一种课程来重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学生从根源上就会懈怠体育课的锻炼,不利于后续课程和相关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视起体育锻炼,让学生知晓这门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很难抵挡得住逐渐加重的学习生活压力。
        其次,要让学生有运动积极性,就要让他们感受体育的魅力,爱上体育文化,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为导向的培养,活动的持续性和积极性都会大幅提高。增加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课堂中引入体育游戏,或者在课堂上讲解体育运动的起源和趣味小故事,让学生产生好奇和探索欲。例如在学习“如何起跳”这一能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进行比赛,看哪位学生模仿比较形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增强了体育锻炼的技巧。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诀窍,除了讲授知识以外,还要精于示范,让学生对某项运动有所了解,进而产生实践的愿望。以跳远为例,在跳远的过程中,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看起来简简单单四个动作不同的节奏和力量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只有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进行重点的讲解,让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就会想去实践。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引起重视,随后以兴趣为导向,在老师的引导下,热爱体育课堂,增加学生积极性。


二、分层为辅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爱好之间的差异。平衡好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又能够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进行训练,这非常考验一个体育教师的能力。针对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在体育课上进行分阶层的训练、评价和检测。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小组练习,组内互帮互助,组间相互竞争。能力较弱的组别就可以先从简单的学起,慢慢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受度,之后不断增加难度级别,从低到高这样一个攀援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在长期训练的情况下,辅助以分层次的训练,能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训练,从而更加从心理上认可和接纳体育课,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积极性的目的。
三、合理把握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在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时间较少,但是学生锻炼能力的增长和体质的增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中是不能完成的。此时,课外体育活动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如自发的游戏活动、正式比赛、娱乐体育活动、竞技比赛、个体或集体活动等。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时,以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运动爱好为根本目的,教师无需参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给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提供了许多选择机会。例如射箭、击剑、保龄球等在课堂无法接触的活动,往往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满足。因为活动种类的丰富性,课外活动同时具备了十足的趣味性。
        课外体育活动也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多持续性可能,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上的体育技巧进行巩固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新的活动锻炼,保证不间断训练从而达到持续增强体育锻炼效果的目的。在保证了体育锻炼连续不间断的情况下,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好习惯,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这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当家长带着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也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当整个社会都崇尚体育时,就会改变时代的精神面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四、总结
        针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实践中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教学,最终实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兴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学周刊,2015(32):65.
[2]宋小宇.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策略[J].田径,2019(07):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