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老师,做真教育 ——读《自己培养自己》有感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6期   作者:侯兴龙
[导读] 寒假期间,有幸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著作《自己培养自己》,内心颇为震撼,感觉收获甚丰。
        侯兴龙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寒假期间,有幸阅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著作《自己培养自己》,内心颇为震撼,感觉收获甚丰。
        时隔近三十年的光阴,这本书再一次唤醒了我的教育初心,点燃了我的教育梦想。想当初刚刚师范毕业,我满怀青春朝气,带着理想走上工作岗位。
        ——由班主任自主的课外活动。唱歌、讲故事、猜谜语、演讲、辩论。我的教室窗外,围满了外班的同学,他们各个露出惊羡的目光。我班的同学们无疑生活在幸福之中。
        ——在班内举行的元旦晚会。每个同学带来了自制的菜品,并能报出菜名。老师和同学们围坐在火炉周围包饺子。校长应邀参加并即兴发言。“同学们,这第一个饺子该谁吃?”同学们异口同声:“侯老师——”我被幸福包围了。
        ——独特的新年祝福。元旦自习课,我拿着头一天晚上写成的50多张贺卡,分别读出没有缀上姓名的贺卡,同学们听完后根据内容猜出收卡人的姓名,那位同学便上台领取,接受老师新年的祝福,人卡相对,无一出错。
        ——“独臂”教师的英语课堂。正值初三中考复习阶段,我的右臂意外骨折,医生将其固定并用白色绷带吊着。为了不影响同学们复习,我试着联系用左手板书英语单词,速度虽慢,他还像模像样。中考结束,我班英语成绩荣获全市第五名。
        那时,我真正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并经常和他们谈心。我也总会在班上给学生道歉;带班上课,工作量并不轻,幸福感满满的。正如李镇西所说“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是为自己做”。
        走出《自己培养自己》,我对教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一位毕业30多年的学生在看望李镇西时,给老师提了一个意见:当年初三开学第一天,李老师表扬好多男生都长高了,唯独没有表扬这位长高了7厘米的同学,让他气了好久。答案便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深情地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课才是好课。回想当下我自己的课堂,贯彻教育方针,聚焦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凸显精讲多练。每次上课还要进行组织教学,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学生开个玩笑,定当猛敲警钟;如有“异端邪说”,定将严厉封杀。这样的课堂少了些情趣,缺的是烂漫,没有欢呼雀跃的高潮,更无法达到心灵激荡的境界。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来说,的确是“没意思”。
        教学模式不可复制。李镇西老师说,30年教育经历告诉他,真正有效的教育具有不可复制性。不但不可复制别人,也不可复制自己。对此我个人高度认同。从80年代起,全国各地教师都在学魏书生,可到现在为止,中国并未因此而出现千千万万个魏书生,而依然只有一个魏书生。之后,湖北大学黎世法“异步教学法、”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河北衡水中学“三转五让”等教学模式,一个个如雨后春笋,大有席卷之势,后都又销声匿迹。用行政命令推行教学模式的做法,只能是适得其反,徒劳无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个性、崇尚创新,才能让教学园地百花争艳。
        育人比教书重要。李镇西谈到要给学生健全的人格,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天才不可培养,但人格可以铸造。”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教育界部分人士推崇“高考工厂”、追求“高考状元”,放不下“考试名次”的环境下,党和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战略定位,是家庭之幸、社会之幸、民族之幸。要彻底改变“明星家事天下知,将军坟头无人问”的价值取向,能让我们从学生身上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读李镇西的书,拿到了相见恨晚,读之手不释卷,读罢又难以释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