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6期   作者:刘成见
[导读]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刘成见
        开江县任市初级中学  四川  开江  636258
        摘要: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由于初中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其开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从而获得德育素养的提升。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以提问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作为课堂提问的重要基础,问题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够促使有效提问的形成。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况问题设置作为着手点,积极探索问题设置策略,以此借助有效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使师生在问题的互动中得到共同成长。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前言: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要以生活作为教育基础,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将学习知识作为出发点,强化学生各项能力,提升教学的价值与情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取提问的方式展开课堂互动,然而一些教师并未掌握有效提问方方,提出的问题性质较浅,无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尽管课堂看上去热闹非凡,但也只是以大量资源换取微小的成效,这无疑是对课堂时间的一种浪费。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自主发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良好阿价值观的形成。
一、问题的设计注重贴近学生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曾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走近学生[1]。纵观当下道德与法治教材,收录了许多与学生相贴近的内容。且既然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那么在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同样应该立足于基材,将学生作为核心,提出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问题,以此才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积极调动自身生活经验探究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这样设计出的问题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立足学生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设计探究性较强的问题。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中关于“生命的思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具有较强开放性,且和学生具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如“生命到底能不能永恒?”教师在提问时要避免为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对问题进行畅所欲言。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差异性,所以在回答问题时通常能够提出不同想法。教师切不可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要和学生平等的展开讨论,从而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充分展现生活观以及生命观。


二、问题的设计注重贴近生活
        纵观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笔者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问题时,通常会按照教材上高大上的内容或者大人的思维说一些空、假、大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缺乏应有的童真童趣,更缺乏良好的发散性[2]。老版教材明显存在着偏向学科化、理论化以及成人化等问题,而新版则更加注重“生活德育”,蕴含的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因此,想要实现有效性提问,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生活价值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驱使下,站在自身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中关于“亲情之爱”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让家更美好”这一主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的出生使你的家庭产生了什么变化?”在对问题展开设计的时候,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针对那些自我感受浅薄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开放二胎政策”这一生活化背景,让学生谈一谈如果父母想要第二个孩子的话,对自己家庭生活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尽量避免学生因此形成负面情绪。学生会主动走进问题情境中,对自身行为展开反思,从而提出让家庭更美好的策略,以此促进其知行的相互合一。
三、问题的设计注重贴近实际
        上文提到,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通常会说一些空、假、大的话,且无法把自己说的话以实践方式落实在行动当中。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也阻碍了其良好人格的塑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把学生当作正在发展的人,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设置提问内容,而不是一味按照个人意愿或成人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对课堂问题展开设计的时候,教师应立足于教学需求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借此提出与学生认知相契合的问题。
        新版教材不单单充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也适当增添了一定的法治内容,其目的为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3]。以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道德两难或者价值冲突等方式设置探究性较强的问题,以此带领学生基于认知冲突积极探究正确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遵循事实就是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学需求,设置与学习、生活相适应且具有真实性的问题,以此拨动学生心弦,使其表达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提问的重要作用,并能借助有效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问题的设计是有效提升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确保提出的问题能够与学生贴近、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与探索性,以此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其更好的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学周刊,2020(22):71-72.
[2]凌秀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策略[J].教书育人,2020(19):27.
[3]康继武.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