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历史故事,优化教学结构——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的渗透于应用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车宇亮
[导读]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应用历史故事
        车宇亮
        安徽省涡阳县第五中学    233600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应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历史探究欲望,提高他们走进故事,探析史实的效率,还可以让学生直击历史背景,获得更多历史感受,促进他们历史持续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历史故事无疑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尝试。鉴于此,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将融入历史故事,构建全新的历史教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应用策略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古代某一个时期发生的事情,同时还涉及了政治、地理、文化、教育等等多个领域。学习历史的好处毋庸置疑,“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文明之河的流向,同时还能从历史人物上获得精神上的熏陶与感染。学生在小学阶段多多少少有获取过历史的相关信息,而到了初中阶段才开始正式而系统地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为此,初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牢固掌握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和点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只有如此才能为今后更加全面、深入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趣味丰富的历史教学方式不胜枚举,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可以将学生带进历史世界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历史,感受人物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尝试。如何有效的渗透历史故事呢?笔者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一、故事悬念的设置,有效引入课堂
初中时期的学生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拓展新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和应用历史故事之前,教师必须要去选择一些具有真实性的、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同时,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解时,也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不能讲故事与教材知识分离,否则即使历史故事被讲述得多么趣味横生,但回归于教材时学生依旧会学觉得教材内容空洞无味,历史故事的应用效果便大打折扣。所以,在选择历史故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找到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并以此为出发点选择故事,再借助故事设计悬念,将学生的思维从历史故事有效引申到教材中来。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魏征病逝时的故事: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病势家中,唐太宗痛哭失声:“进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接着,教师在“镜”字上下功夫,问一问学生唐太宗失去一面镜子是什么意思?他还有其他的镜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个问题刺激着学生去思考,最终他们总结出唐太宗的“三面镜子”,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趁热打铁,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唐太宗常保此三镜为千秋万代带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吗?如此,从一个小小的故事中有意识地设计多重问题,留下悬念,为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指明了方向,促进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也架通了故事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提高学习效率。
        二、故事内容的放大,有效突破难点
想要突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瓶颈,就必须要率先找到切口,之后再抽丝剥茧般去步步深入。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是一门与他们实际生活偏离甚远的学科,历史上很多内容他们都无法进行认知上的契合,进而导致在理解和记忆上产生困难。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不能同频,脑海中没有意识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借助其他的载体去紧实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记忆。

历史故事无疑是促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帮助教师找到历史教学突破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有效载体。不过,值得注意是的,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要尽量选择与教材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除了要声情并茂以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故事中与教材知识有关的内容放大,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难点,突破学习瓶颈。比如,八年级的学生进入了近代史的学习,他们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章节之前,从未接触过“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历史概念。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他们很难去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层意义。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与这个时期有关的历史故事,结合影视资料去引起学生的感触,促使他们充分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为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当时民众的痛苦和艰难提供契机,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有所认知。另外,初中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不高,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还存在许多疑点,而历史故事的渗透恰恰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进行由表及里的发展。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前,对秦始皇都有所了解,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暴君;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功在千秋万代,应该被歌颂……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过于片面,既要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应该看到他对整个国家的影响以及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秦统一中国》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穿插着为学生讲述一些与秦始皇有关的故事,包括《孟姜女哭长城》、《焚书坑儒》、《十二金人》、《秦王扫六合》、《南征百越,北击匈奴》……进而有效促使学生从众多的历史故事中去感受到一个全面的秦始皇,并引导他们结合教材才能形成对秦始皇正确的评价,进而为他们的历史思维得到发展提供帮助。
        三、促进持续的学习,丰富课后活动
与故事不同,历史是不可能有结局的,这一刻发生的事在下一刻就成为了历史。所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不应该停滞不前,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历史,探究史实。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是围绕着课堂几十分钟展开的,似乎翻开了书本就打开了历史,合上了书本就点击了暂停。这种教学形式既不利于激活和保持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历史故事的渗透与引用不仅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他们自觉主动的探究历史。而且,现阶段的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可以接触到更多信息化的工具,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学生的学习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师的信息,他们可以在课后通过互联网、书籍等各种形式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并从中汲取到更加深刻的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后,很多学生对秦始皇产生了好奇,想对其一探究竟。于是,在他们翻阅诸多与秦始皇有关的历史故事后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会经历几个阶段,从认为他是一无是处的暴君到认为他们是一个可歌可颂的“千古一帝”再到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全面评价秦始皇,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显然是由于学生持续学习而形成的。可见,历史知识的持续学习也推动着历史思维的持续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再比如,在学习了《三国鼎立》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空余时间去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从《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去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从而一方面达到巩固课堂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一举多得。
其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的策略不胜枚举,包括导入教学、穿插教学、表演教学等等。但是只有合理有效的选择故事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故事的最大教学价值,也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历史能力的形成提供帮助。为此,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及时补充和完善自己,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故事,运用故事,进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基生.如何让历史教材生动传神——谈初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14)
[2]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
[3]  陆琴芬.运用史料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