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周立文
[导读] 课堂提问贯穿于一堂课的始末,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周立文
        湖南省安仁县城关中学,湖南 郴州 423600

        【摘要】课堂提问贯穿于一堂课的始末,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现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探讨了有效数学课堂提问应具备的几个条件,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字】课堂提问,主要问题,数学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循序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提问既能起到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驾驭教学航向的主要手段。然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需要技巧的,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有的提问学生却毫无反应。如何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本文从当前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怎样通过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中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重数量轻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方式越来越失去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多过虚的运用提问,将传统的“满堂灌”发展成了“满堂问”。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二)提问重教师个人主见轻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恰当的问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案例 3: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 o的半径为 3㎝, op⊥ ab于 p, op=5cm,则直线 ab与⊙ 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
        出示例题后,教师提问:“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反思: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在两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一是在解题方法上没给学生留思考余地。实际上学生既可利用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判断,也可由题意画出图形,直接利用直线与圆交点个数判断;二是在分析问题时没给学生留思考余地。教师直接问学生“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这就使学生不用再思考“从数量关系考虑,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需要知道哪些量?条件中这些量是否已知?”等基本问题。由于教师的提问没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会的只是机械模仿,却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问重问题答案轻学生反馈
        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案例:《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断:
师:如何解方程 3x- 3=- 6(x- 1)?
生: 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已看出来了, x= 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其实当这位教师提问时,将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是不同于通法的奇思妙想,可惜,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仅没有得到呵护,反而被教师轻易否定而扼杀了。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怎样通过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情境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1、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三个层次。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目的性强,课堂效益会大大提高。
        2、提问要难易适度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合理配置,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逐步掌握知识、提高积极性,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对函数, 可提出以下问题:(1)定义域是什么?(2)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3)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4)单调性?再可安排如下问题:①已知奇函数(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②小结: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这样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二)围绕教学难点设问,提升学生思考层次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则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不仅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体味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
        (三)在教学小结中设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关键点。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如小结时可这样提问:(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3)请同学总结,他总结的小结内容是否完整,那位还有什么补充的?(4)还有哪些不清楚的?能继续给同学老师讨论吗?等等。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