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 1 韩秀娟2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741000 ;北京师范大学神木实验学校 719300
摘要: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双主体”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随之出现了创新性的发展。但是对于在新课标要求下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新型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教好学生,学生又如何培养自主能力,学好历史便成为目前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应该更加重视探究学生,学生学习方式应该自觉主动,这对实现“双主体”将起着互相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双主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种种变革,给每一代的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笔者这一代的新型教师,所以在2017版新课标提出以来,对以笔者一代的教师和上一代的教师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取缔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接受新型的课标要求及教学方式,因此培养学生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就尤为艰难,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掌握和应用也就极为重要。目前在学科前沿领域,学科教学历史带头人都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也提出了如何去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的领域里,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协调好应试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平衡,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期待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
高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重要方法。高中历史课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是通过浅显易懂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规律。但是现价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导致很难真正完成新课标下的新要求,同时对于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培养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改革便逐进推动,在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尽管改革,但依旧侧重于传统的讲授方式。2017版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双主体”的新思想,认为当今在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一样处于主体地位,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导向下的互相推动。新课标所提出的“双主体”教学思想,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更明确地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这将为目前我国的历史教学带来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培养出符合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学生。
1977年,在历经十年动乱之后,教育事业迎来新的生机。这一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中学历史课程只在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一年级设置,实行直线式排列;初二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课程,初三为中国近现代史,高一年级设置世界历史课程。第二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其中规定在高中二三年级设置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爱好与需要。[ 江山野. 世界中学课程设置博览[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63]这是自1963年设置“历史文献”选修课后的第二次设置选修课。
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课程在初中和高一年级设置,这次文件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直线式排列为螺旋式排列。这在课程改革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由直线式改变为螺旋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循环,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中外通史的相关知识。
1990年国家教育部门又颁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次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调整上主要是设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分。学科课程就包括选修与必修课程,而活动课程就包括课外活动与社区实践活动等。两年之后,教育部又对开设选修课展开了讨论,这两次文件都对九十年代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第一次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坚持史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合理恰当的设置讨论课,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同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的颁布,规定历史既是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在高一年级设置必修课,高二和高三年级设置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则是特意为那些偏向文科学习的学生。
但是这二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并未教师和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依据教材去向学生讲授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历史课堂所给学生培养的人文精神并未重视,因而也就并未完成历史学科的本质任务。不过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便发生了变化。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标准便提出“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并且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面,也逐渐出现了对教师和对学生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尤其是2000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中心议题强调研究20实际的整体历史,同时对历史教学的新手段、新材料以及历史课在课程安排中的地位、比较历史的方法与模式以及新的历史视角的讨论中,就可以看出新世纪历史课程的教育与研究手段大幅度更新,开始了手工作坊式的研究手段向现代化研究手段的过渡,这种趋势对历史学研究方法、教育理念、和从事历史教学的人员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历史课程标准的改革促不容缓。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秉承着十九大所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的修订最大的改革便是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采用探究式活动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和思维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次改革对历史教材也进行了不同以往的编写。课程类型采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历史必修课程设置《中外历史纲要》模块,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选择性必修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选修课程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作为参考。
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更进一步的拉近学生生活与历史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应用,让历史也成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施
新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提供有趣生动的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要在教师所提供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主动自主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高的素养。美国伊利诺伊州教师社会科学核心标准29项里面就提到,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师均要涉及到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行为科学、文化学、历史学与当代国际关系学。这一标准对于教师来说已经能够完全保证教师拥有着极高素养,当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双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完成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和运用。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的的碰撞中获得灵感;才能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创新,探寻到更适合学生、更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为此,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便体现了双主体导向下的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
1、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的教学方式
新时代发展下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发具体,学生要在基础的历史知识中学会运用史学思维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因此新课标针对新时代下对学生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已经取代了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这就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触动学生,诱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并且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恰巧的是这些要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又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主动提升,对于全国的教学环境来说,教师素质的提高,绝对是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适当的设置合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题。高中历史课程一般都有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引导学生提出教师所设置的探究性学习主题;第二个课时中教师可根据之前的主题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进行讨论,要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成为学生所期待、所放松,又能在舒适环境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
2、情境式教学方式
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教学都有关情境的解说:“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充分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在多个方面注重有关实践的提升, 让学生进行亲身感受, 不断提升整个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的完善, 这也是在实际的教学体系完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注重的一个关键的方向。[刘乐.《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J] . 中国农村教育: 2019.4 ]而历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知识繁多、人物个性鲜明,可拓展为情境的素材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大可花费一些整理出有趣的情境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这种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活动课堂气氛、转变学习方式和培养学习能力。教学情境分为真实情境、虚拟情境、体验情境、问题情境、应用情境、历史情境、生活情境等,而且教学情境运用的其中一项原则就是激活思维,因此这一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3、合理的创设问题教学方式
在学生的观念中, 历史内容是很枯燥的, 学习热情普遍较低。因此教师要采用兴趣生疑法, 符合他们认知特点, 在思考中提出问题。例如讲关于课程内容的历史故事, 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 通过引导提出问题。问题教学模式的运用,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去问问题。首先,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历史教学就是按照教材教给学生知识,那么在上高中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最基本的历史问题进行重新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依据教材上的相关知识,把一些争议较大的历史问题提出来,例如历史时期的划分、夏朝的存在与否等,用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发表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课程改革的提出,不仅是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提出新的改变。而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鲜尝试的事物。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来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的是学生和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学生要形成一种教师只是我们学习过程的指路人,而教师也要形成一种学生是可以拥有自己思维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作出改变。
1、任务式的探究学习方法
对于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这个过程中,在教师布置的任务指导下,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资料,最后通过小组探讨和教师引导对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在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还要注意任务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绪下自觉去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问题意识下的主动思考
问题引思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实现发散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 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标准。通过问题引思, 将知识点合理的蕴藏在问题当中, 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通过解答, 将前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串联, 实现有效思考、提高思维品质。[彭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2018.12.15 ]问题可以分为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主动提问两个方面。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所设置的问题一定是符合教材和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的,同时适当的加以拓展。而且教师的提问方式也是比较复杂的,教师要注意使用不同提问方式的范围,例如渐进式的提问、开放式的提问等。
三、绪论
时代特征的不断变化,就导致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人才要求,随着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学实践也在不断推动,相应的就出现了符合新课标背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时代下,教师要紧扣新课程目标,革新自身教育理念,主动学习运用新时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帮助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历史知识,重演过去的思想,让具体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特定环境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学校和教师要全面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专业的教师和专业的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完成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江山野. 世界中学课程设置博览 [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3]刘乐. 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
[4]彭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J]. 中外企业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