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其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 515154
摘要: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过程。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新形态下,古诗词教学就是美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笔者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古诗词教学实际,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探究性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最终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关键词:美育;探究;个性化阅读
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过程。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新形态下,古诗词教学就是美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形式上短小精炼,意蕴却相当丰富。由于时代的因素,现在很多学生很难独立去鉴赏诗词之美,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本人很爱诗词,也希望学生能读懂诗词。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总是尝试着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百花园”,去领略我们民族独有的风景线。
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很强,学得好,可以运用到实际中来,提高我们对美的感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蒹葭》,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伊人”的倩影还如此清晰地留存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人们心头美好理想的写照;又如白居易的《花非花》,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当今一些流行的影视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花非花》的影子,可它却像谜语般,不加揣摩难以断定写的是什么,揣摩之后也没能确定涵义,而是适应于广阔生活的哲理……中国古典诗词如浩瀚的海洋,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诗词,是我们审美的“精神家园”。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欣赏每一首诗词,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们有独立的能力去欣赏、去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结出了不少硕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也明确:“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延续并进一步明确了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地位。
本文以《花非花》为例,进行探究性课堂实践,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目标,挖掘课材的潜在内容,在多向质疑思辨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评价,自主找到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实实在在提高鉴赏能力,并能够举一反三地去探究,去挖掘更多的诗词之美、诗词之生命力。
一、创设课堂语境,诗歌内涵深探究
努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走进文本。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走进教材,直接与作者对话,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并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探究,最终有所收获。
首先,进行初步探究。让学生诵读诗歌后,说感受、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学生可以在这个环节提出他们的质疑,这样,接下来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
读诗时,我是一个现代人,我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一些古诗,发现一个规律——“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幅风景画,或者一种情怀”,并把这个思想和学生进行交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引导他们去探究具体的内容,接触到每一首新诗,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先概括诗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幅怎样的风景画,一种怎样的情怀。
从《静女》、《氓》叙事性比较强的诗词教学中,我让学生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故事梗概。再让他们提出质疑,或者在他们的概括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花非花》的教学中,这个环节,很多学生能提到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但不明白是什么“情怀”。他们的未知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的教学重难点。
其次,紧接着前一个环节中学生出现的疑难,教师可以抓住该诗的特点,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比如在《花非花》的教学中,我设置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设置问题1,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设置问题2:这首诗出现了哪些形象呢?
设置问题3:这些形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引导——“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
然后,再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写的是什么事物?”。不是花,不是雾,不是春梦,也不是朝云,但和这些事物有着共同之处。像花一样美丽,似雾般朦胧、捉摸不定,又如春梦一样短暂,也似朝云般易散。并没有明确出来。师生在共同探究中达成共识:作者写的是——美好的、捉摸不定的、短暂易逝的事物。
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该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形象分析法,以后可以运用到其他诗词的分析、鉴赏中去。
实践证明,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向是什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而一旦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就是极好的鼓舞,可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后他们就会按照不同类型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去理解诗歌内容,去体会千百年前的诗人心情。
二、结合写作背景,言外之意深挖掘
鉴赏诗词,时代背景、作者的背景相当重要。因为时间差距,不仅古代的社会背景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就算是古代,不同诗人也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喜怒哀乐,这就需要教师介绍一些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古代社会的思想概貌、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具体诗人的人生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还是以《花非花》的教学为例,紧接上一个环节,介绍一些白居易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诗词寓意“美好的、捉摸不定的、短暂易逝的事物”来探究作者的言外之意。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要表达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努力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肯定他们的思辨能力,肯定他们的推测,教师可以再做引导。
诗人并没有在诗歌中明确出来,一切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猜测罢了。想起往昔的美好,对比今朝的失意。心痛难言,唯有化为诗句,寄托情思。他的没有明确,却也令诗歌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无限的可能性,赋予诗歌很强的生命力。因为,人们可以有多重解读。
中国的古典诗词大多都表达得相当含蓄,所以读懂诗人的言外之意,应该是诗词鉴赏中的难点和重点。具体的含义,教师最好不要直接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在整合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质疑、探究。这样,学生才不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性。他们就算离开课堂,就算离开老师,遇到一首新的诗词,也能自己通过整合头脑中已有的资料进行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诗歌价值广拓展
一首好的诗歌,可以延伸的“触发点”很多。要努力把语文课堂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入时代的血液。
在《花非花》的教学中,我通过展示一些学生日常接触的相关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来让学生感受其生命力。探究文本所带来的价值。因为,谁人的人生没有过美丽,谁人的人生又没有遇到过挫折,甚至是厄运。人们向往的都是真善美,在困境中更是很容易就去追忆曾经的美好,这几乎是人的共性。白居易把人们心头的这份遗憾——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用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所以,白居易这份淡淡的哀伤、这份难言的愁绪寄托在《花非花》中一种蔓延到今天。
自古及今有很多人在《花非花》这首诗里获得了灵感,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作品,包括视频、音频素材)如:苏轼《水龙吟》、张子野《御街行》、电视剧《花非花》、《飞刀又见飞刀》主题曲《花非花》、《花非花》古典舞、古筝曲……
总结并鼓励学生要重视自己的文化素养:
都说当今的社会,画面、声音的娱乐比文字来得直接方便,也更刺激,更多的人喜欢的是影视和流行音乐,人们没有闲情去阅读文字。但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深入人心的优秀之作背后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文化精神就蕴含在自古今的文艺作品中。作为一名在校的学生,现在有机会去接触、学习这些优秀之作,就要用心去品味,内化为自己的力量,为人生打上底色。
四、借鉴写作技法,诗歌语言再创作
有人说,语文教材是写作的“后花园”,诗歌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思想确实是写作的好素材。不论是对诗歌的借用、还是化用,都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诗词对于写作的作用不仅仅是借用或化用,更重要的是诗化的语言对写作的影响。诗词能在短短几句话就把一定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一个字便意境全出。如果一首诗能触发灵感,就要把这灵感及时捕捉下来。所以,教师也可以做一个写作的示范。
【教学案例】
同学们,白居易寥寥数语,人生一切的美都那么朦胧可待又那么转瞬即逝。我有感于白先生之情,遂和诗一首诗名“花非花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令人很容易就想起了一种花:昙花。写了小诗一首,并不讲究格律,只求能达意。
昙花吟
绽放于夜阑深静处
夜风拂动你的清幽气息
晶莹剔透是纯洁脸庞,舞出绝美风姿
谁人听到花开的声音,清婉而脆弱
憔悴在晨曦微茫中
消逝了的芬芳无迹可追寻
依恋不舍是楚楚泪眼,化作滴滴露珠
谁人闻出那是泪的苦涩,无奈却淡定
谁见识你的美丽,谁又怜惜着谁
风停之后,泪亦风干,那是你的归宿
教师总结:老师在课堂上做了示范,希望同学们也能拿起笔,及时地把自己的感觉捕捉下来。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因此,我要求你们在本册书中任选一首最有感触的诗词,改写为一篇文章,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散文,或者诗歌,要能写出真情实感。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为了提高个人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素养,要重视古典诗词的学习,好的诗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诗人虽已逝,可优秀的作品却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头。
综观这些年的古诗词教学,我力求突破传统,强调解法引导,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探究、鉴赏能力,也最终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在古诗词漫漫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上下而求索”,把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育古典诗词之美,作为语文教学追求上的永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