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读课《藤野先生》的一些思考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沈如萍
[导读] 现行的部编教材特别强调教读课文的示范作用,重在以教带读
        沈如萍
        余姚市姚江中学   浙江省宁波市    315400

        摘要:现行的部编教材特别强调教读课文的示范作用,重在以教带读。鲁迅的文章作为语文教读课的经典,长期活跃于中学语文课堂。如何使经典焕发生机,融入课堂,走进学生心里,不但需要教师依“体”扣“本”,即按照文体特点和文本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巧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学“法”,更能用“法”,以真正提高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部编教材  教读课文  情感表达  
     2016年9月1日,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在全国中小学试行。同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如何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转变为学科素养,这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部编本语文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教读课文,做了明确的要求。
        部编教材特别强调教读课文的示范作用,重在以教带读。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的引领、示范,以及学生在教师的的引导和示范下,通过主动性的发挥完成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由零散到系统的上升和转换。通过教读课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鉴赏能力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最终目标是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浏览现行的三册部编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依然占了很大的比例。七年级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的《藤野先生》,八年级下的《社戏》篇篇都是作为教读课文出现。鉴于这样的形势和要求,笔者就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藤野先生》为例,来谈谈自己对教读这篇课文的思考与探究。
一、情之所起,明确散文教学的起点。
        鲁迅先生创作的散文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品,尤其是选自他的《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已经在中学课堂活跃了几十年。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格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所以,刚开始,笔者就以这个线索来设计自己的教学。
        【设计回顾】
        1.课文写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哪几件事?
        2.从这些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3.仅仅因为这些小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吗?
        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落在“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分析上,具体写了四个典型的事件,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问理。
        学生的表现还算不错,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浅层次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已经掌握了概括的技巧,而且对人物精神品质能做简单的分析。但是仅仅落实到这一步,似乎缺少点什么?如果单单就人物的分析,那和小说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我忘了《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点,是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时时处处观照“我”的存在,注意体会“我”的思想情感,尽量接近、还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散文是作者心灵的抒发,阅读散文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感;若不如此,就会把散文仅仅当作一种玩意儿,就会使散文教学失去它不允许失去的蓬勃精神。”李晓红也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因此,“情”是散文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点,也是我们教学散文的起点所在。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经历表现得非常丰富、深沉,既有对藤野先生的,也有对民族、国家的,二者又在叙述的过程中交错在一起;情感的表达,有时是直接抒情、议论,有时又多用曲笔,含蓄委婉,甚至反其意而用之。学生不一定能够自己理解、体会得到。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尽量“还原”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
二、情之所触,探寻情感表达的支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以下内容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笔者认为,王荣生教授提到的这几点,不仅是教学要突破的难点,也是散文情感表达的支点所在。
        要探寻情感表达的支点,首先必须明确《藤野先生》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梳理和深入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而情感的流露中既有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有作者的赤诚爱国之情。
(一)感激怀念之情
1.白描刻画——显怀念之情
    白描,鲁迅先生极力提倡,又掌握最娴熟一个情感支点,以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的方式,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例如鲁迅用白描法刻画的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说他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寥寥几笔,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跃然于纸。之所以传神,除了技巧,恐怕还有鲁迅字里行间对先生的那份怀念吧。
2.典型事例——表敬佩之情
典型示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鲁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这四个事例,从教学到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尤其是在添改讲义这一部分,“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里运用“从头到末”、“都”、“一一”、“一直”等一系列加重语气的词,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自终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
3.直接抒情——写感激之情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对他影响最深的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教鲁迅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是作者却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其实是极少赞扬人的,他的文章大都充满了犀利和讽刺,但是对藤野先生却是个例外。他说“在我所认为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一个“最”字,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感激的程度。又说“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一个“伟大”,又是极高的评价。一般我们对“伟大”一词的运用是比较慎重的,如果不是超出寻常,十分卓越,恐怕是配不上这个词的,但是作者偏偏用了“伟大”,可见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二)赤诚爱国之情
1.运用反语,抒愤慨之情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运用反语,在幽默中寄寓着辛酸,在反语中饱含着愤慨,是鲁迅表达情感的另一个支点。
        作者说“清国留学生”的辫子“标致”,实则是对那些留学生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的讽刺,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鄙夷、愤懑。又称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精通时事的人”,实则是嘲讽他们精通的不过是一些无聊之事。又把日本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称为“爱国青年”,实则是对他们荒谬的逻辑和愚蠢的做法的愤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这种因为愤慨而产生的讽刺,比直接怒骂更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也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2.借助副词,露厌恶之情
        巧用副词,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又一个支点。副词,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副词使用恰当,能够让语意表达更准确,思想情感也更丰富。   
《藤野先生》中有不少副词,例如开头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字,表明这种现象不是第一个,这是南京乌烟瘴气的延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而一个“无非”,意思是“只不过”,更加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的厌恶。所以作者选择离开东京,到了仙台,又有一句,“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大概”表示推测,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增加了不确定的语气,在这种幽默的自嘲中,作为弱国子民的那种艰苦和辛酸就出来了,在这里作者受到的可能不是尊重,而更多的是一种怜悯和同情。再后来,作者写到,“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个“何尝”,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幸灾乐祸,如此麻木不仁,作者内心的绝望、痛苦和愤慨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副词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
三、情之所归,思索课堂教学的终点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课只有顺着“言语形式”这条路,才真正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依据上文对《藤野先生》的解读,我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
【教学重构】
1.朗读思考,梳理文章情脉。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除了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请精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把下面的课文结构
图填补完整。












        
        【说明】对鲁迅研究颇深的钱理群先生认为:阅读鲁迅作品和文学作品,首先不是分析,而是进入情境,获得感觉和感悟。因此,我最先设计的是让学生朗读,进入一个情境,然后再是梳理内容填写表格。这张表格关注到学生的初读感受,一方面训练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包括对主要事件的概括,行文思路的把握以及情感脉络的梳理,为下文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表格的运用,也让课堂教学的活动性比较突出,学生有了活动的依据,避免盲目阅读,课堂效率也显著提升。
2.合作探究,解析情感密码。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一条暗线写鲁迅的爱国之情。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或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这些情感?请试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白描、典型事例、直接抒情、议论和反语、副词运用等角度加以分析。
【教师示例1】
典型事例法。例如“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里运用“从头到末”、“都”、“一一”、“一直”等一系列加重语气的词,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自终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
【教师示例2】
运用副词法。例如开头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也”字,表明这种现象不是第一个,这是南京乌烟瘴气的延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而一个“无非”,意思是“只不过”,更加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的厌恶。
        【说明】这一环节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篇课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何来选择?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之前我们已经明确了散文教学的起点就是情感,并且经过第一环节的学习,我们也梳理了本文的情感脉络,所以这一环节,我把设计要点主要落在“怎么说,怎么写”上,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探寻《藤野先生》情感表达的支点,去发现散文中潜藏着的“情感密码”。这其实就是一个“引发”的过程,引导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此,就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有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3.拓展延伸,提升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
        (1)阅读《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写人的文章,试着用本文学到的方法,去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探析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2)阅读《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学学鲁迅怎样写老师。请以《我的老师》为题,运用鲁迅文章中学到的至少两种写作技巧,写一篇小作文。
        【说明】教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读。即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自读的大天地还是在课外,教师适当地开发和引入与“教读课文”相对应的辅助资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展,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所以作为拓展延伸的部分,我引入了鲁迅先生的其它四篇文章,设计了两个题目。第一题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延伸,考验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处理同类文章的思路和突破口,切实掌握处理同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第二题是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钱理群老师也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因此以《藤野先生》中学到的方法和技巧为依托,学生的写作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学科便是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入口是学会阅读,出口是学会表达。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要达到的终点,我们要交给学生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文本组织行之有效的能力训练和语文实践活动,让素养有扎实的根基,让核心素养落地。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几点,那么不管是谁的文章,不管是怎样的文体,我们都可以淡定从容地教,学生自信愉悦地学。
参考资料:
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作业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2.陈勇《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内涵、功能与区别》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2016年12月6日
3. 徐邦桃 《品味朴素的语言,感悟真挚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育星教育网   2011年8月
4.《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谈谈如何解读散文和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豆丁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