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王朝的衰败与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李茜
[导读] 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西方商业入侵的必然发展,是一个落伍的老大帝国对抗一个先进的小工业国的战争。
        李茜
        宜良县第三中学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西方商业入侵的必然发展,是一个落伍的老大帝国对抗一个先进的小工业国的战争。战争之后,天朝的大门被无可奈何地打开了,昔日天下之“中心”沉沦为西方之半边缘,被迫接受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清廷力图维持封闭体制的残局,拒绝去重新认识中国以外的西方世界。这样,中国统治者贻误了鸦片战争之后约二十年时间的自我调整和发展现代化国家的宝贵时光。这正是清政府的悲剧所在。
        
        关键词:清王朝   衰败   鸦片战争  悲剧
        
        一、清王朝的衰败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大的帝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创下了共计134年(1662—1795)的长治久安的记录。特别在乾隆时期,开拓疆土,移民,弘扬文治,极一时之盛,达到中华帝国的高峰。但是乾隆晚期,王朝盛世的骄奢,吏治的腐败,人口巨增的压力,天灾人祸的横行,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清王朝由“康乾盛世”开始进入到危机四伏的衰势。
        1、吏治腐败。当时的大小官僚度“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次道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①。
        2、军事落后。清朝军事落后最突出的表现是军制落后和军备废弛。首先,清政府每年耗银2000万两豢养的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逐渐腐化。清军的火炮质量低劣,射程不远,不能对驶入入海口和登陆的英军构成实质性威胁,败局已不言而喻。
        3、人口巨增。清朝前期的太平盛世促成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中国从汉代到明初的一千多年时间中,人口变化的幅度大约是四千万到八千万左右。但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猛增五倍。根据《清实录》等整理出来的人口资料如下②:
        年   代    人口增长数(万人)    年均增长率(‰)
1741年—1774年    14341—22103    10.2
1775年—1794年    26456—31328    8.9
1794年—1812年    31328—36169    8
1812年—1851年    36169—43189    4
        也就是说,到十九世纪中叶时,清代人口已达4亿多。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耕地增长极不协调,导致可怕的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造成农村人多田少、大规模游民迁徙、大量穷人偷偷出洋谋生、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的社会危机。
        4、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由于阶级矛盾尖锐,民间秘密会社丛生,农民起义连绵不断。1796年到1804年的白莲教大起义,先后有数百万农民参加,波及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清政府动用了二万万两白银,最后才将这场起义镇压下去。


        二、英国的强大和鸦片战争的爆发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成为资本主义到来前的曙光,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增强了英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也开始激化。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此1836年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无产阶级政治运动—宪章运动。资产阶级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③。
        1840年,英国的炮舰轰开了中国紧闭的门户,传统的“王朝循环”发展轨道已被打破,天朝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权终于被侵犯,中国开始被纳入现代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然而清王朝犹如世界历史上古老的拜占庭帝国,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文明成就,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而且面对亘古未有的严峻挑战,清政府仍想以其不变应付世界之巨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国家的出路,这正是清王朝的悲剧。
        三、鸦片战争的悲剧性
        1、清政府继续“中国中心”观的时代性错误
        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从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构成中国自足发展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式。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康熙皇帝》中曾作如下描述:“中国人长期蔑视外国民族,认为不值得与任何外国民族交往。即使接待外国的使节,也无非是把他们看作是来朝贡的”④。为迎合中国人的“中国中心”意识,早期东来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在他所献的世界地图上把中国的地理位置精心设计在“中心”,以此满足天朝统治者的虚荣。
        2、清政府思想理念上的落后。早在康熙时期,清朝士大夫就是否采用西方历法方面,发出危言耸听的警告:信从西历,后果严重:“中国以百刻推算,西历以九十六推算,若用西历,必至短促国祚,不利子孙。”⑤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就提出基于平等地位的直接正式交往的要求,但没有任何效果。鸦片战争后,外国使节进驻北京,仍被拒绝觐见清帝,以致激起整个外交使团的愤慨,在对外关系中增添了不必要的对立情绪。
        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在其所著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明确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⑥,他还拟订了学习西方的具体措施。但根深蒂固的华夏文化优越感使当时的人们对西技的认识产生种种歪曲图像,中国固有的思维定势又严重地阻碍着人们去认识新的、未知的事物和世界。
        概言之,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文明在近代的首次正面冲撞和全面较量,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王朝对现代世界认识的严重滞后最终成为了阻碍中国现代变革的难以估量的因素。中国统治者贻误了鸦片战争之后约二十年时间的自我调整和发展现代化国家的宝贵时光。

【参考文献】
①洪亮吉:《清史稿》,中华书局版,1977年版。
②姜涛:《清代人口统计制度与1741—1851年间的中国人口》,《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五期。
③《列宁全集》第3卷,第5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④白晋:《康熙皇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杨光先:《不得已》卷上。
⑥魏源:《海国图志》卷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