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题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沃土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 谭欣明
[导读] 学生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因为困难在前;一见作文题目就脑海一片空白,因为无事可写
        谭欣明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广东 广州510000
        摘要:学生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因为困难在前;一见作文题目就脑海一片空白,因为无事可写;写着写着就鬼话连篇,因为情感匮乏等究其原因,大概是学生对作文的“构建”无法顺利完成导致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阅读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本文拟就开展主题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主题阅读  写作  
        现在的作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们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将一些所谓的作文技巧和方法,公式化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套用现成的模式。这不是写作,而是机械重复的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学生都成了写作机器,千人一文,大同小异,久而久之,学生厌写,教师也深感教作文的疲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阅读,只有主题阅读才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沃土,有取之不完的灵感与资源。
        一、关注不同角度的主题阅读资源,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
        我们课本中所选的课文从内容和写作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从体裁上还有戏剧、诗歌等。针对不同的题材、体裁特点,教师给予不同角度的关注,从整体上把握主题内容,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这样,老师在备课时,能从多角度思考,能更好地挖掘主题阅读材料中的读写结合篇章,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读写训练。
        如在写作 “景色” 这一文题时,在写作前,笔者组织学生围绕汪曾祺《人间草木》《草木春秋》进行主题阅读:读 《昆明的雨》,了解了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读《花园》时,了解作者主要描写的是童年时代记忆里家中那片花园,不是威严的山峰,没有壮丽的的河流,更不是庄严肃穆的沙漠,作者没有着眼于大的山水事迹,而是抓住了平常生活中普通、常见、可爱的对象并将它们诉诸笔上,把它们活泼、生动、可爱、自由的一面以一种清新自然的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 通过阅读,找准读写的结合点,学生下笔作文时,也如有神助。
        二、围绕写作目标进行主题阅读,借鉴写作技巧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习作不久,即使有比较大量的阅读基础,但是受限于写作训练不多,在写作时,会有料倒不出,有事不会写,有意不会表。笔者让学生有目的地围绕写作目标进行主题阅读,从阅读中,借鉴名家地写作技巧。
        在学“写人”的作文,我们推荐孙传芳等老师编写的《一生永远的珍藏》。《暖暖你的手》讲的是十年前她对一个犯错小男孩的理解及刻意的保护,其实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温暖了他的心,也影响了孩子的人生态度,十年后孩子用自己的成长和感恩来回报她的爱,从中我们感受到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加广阔。在《尊重》 里父亲严格的教育下,悟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把练笔辐射到主题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了从读到学写,读写结合。

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还要学会制定明确的目标,才能让主题阅读为写作服务。
        三、针对阅读的主题,寻找类似的作品扩充阅读,丰富写作内容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按照统一的主题来编排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由“走进大自然”“重温革命岁月”“珍爱家园”“阅读好时光”“虚构小说”“围绕中心意思写”“热爱土地保护环境”和“走近鲁迅”构成,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之余多阅读类文,对打开作文思路很有帮助。
        笔者就在“虚构小说”的单元主题中安排了“好书不厌百回读”的主题阅读写作。找来《秘密花园》《小王子》《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天蓝色的彼岸》《神秘岛》《哈佛家训》等文章,让学生阅读过后,找出文章之所以能写得好得地方,充满真挚情感的地方,然后自己写一篇小小说。
        要想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必须让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读名家名作,汲取精华,围绕写作进行主题阅读,走一条写作阅读互利共赢的道路。
        四、“作文”与“做人”统一,陶冶道德,训练思想,培养情感
        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我”,写作就只能胡编乱造,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凡是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在用人格和个性在写作品,用作品表现人格。因此,要使学生的作文人文合一,让“我”回归,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中,就要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陶冶道德,训练思想,培养情感,锻炼观察放在首位。而道德的陶冶、思想的训练、情感的培养依赖广泛的大量阅读。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作品就读苏轼的系列作品,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的涌动闪耀。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就引导学生读主题阅读材料中叶圣陶的系列作品,自然会被他个人的人格力量所征服。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久而久之学生在名家名作的熏陶下,也会写出自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作品。
        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更可谓杯水车薪。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纵深、横向、互补、辐射的思路,来进行主题阅读写作的设计,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把阅读中储存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用比较恰当的文字组织、加工、修饰、整理、记录下来变成书面文字。让主题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肥沃的土壤,滋润孩子美好的心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课外阅读服务的思考对乐平市少年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
邹晓玲,2013江西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
[2]推行集中识字增强阅读能力.
黎传绪,2006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3]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探究.
陈小珍,2007中华创新教育论坛
[4]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关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聂秀玲,2011北京市区县教育科研人员第四届(2011)学术年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