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国
天长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安徽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对脊柱结核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X线诊断与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为96.67%,病变部位诊断准确率为93.33%,均高于X线的90.00%、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损、死骨形成、椎旁脓肿、椎管狭窄、附件骨质受损,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更好,脊柱结核检出率、病变位置诊断准确率更好,能够准确、有效反映疾病特征,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脊柱结核;临床诊断;诊断效果
脊柱结核别称“脊柱痨”,是骨科常见疾病,多由结核病菌感染、循环障碍等引发,造成椎体病变,使受累脊柱产生骨质坏死、椎体变形、骨膜脓肿等问题,并在临床上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疲倦、食欲不振、消瘦、局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肌肉痉挛、姿势异常等症状[1]。患者发病后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将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由于脊柱结核诱发因素较多,结核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原发性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者等均是该病好发人群[2]。因此,有必要提高脊柱结核诊断与治疗效果,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残率、病死率,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CT等诊断手段被应用到脊柱结核诊疗中,并取得一定成效[3]。本研究则以60例患者为例,就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果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按照纳入标准(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病例;符合脊椎结核诊断标准病例;行X线与多层螺旋CT检查病例)与排除标准(参与其他研究病例;合并其他骨质疾病病例)抽取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2~74(46.65±4.33)岁,病程0.5~5(3.25±1.11)年,午后低热、盗汗25例,食欲不振、消瘦、疲倦31例,颈部、胸部、背部等局部疼痛20例,姿势异常6例,上肢麻木、活动受限4例,其他症状2例。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X线与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由工作人员做好相关记录。
X线检查:利用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进行检查,严格遵循系统使用说明书常规拍摄正位片、侧位片,对疑似椎弓受累症状患者加拍摄双斜位片。
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前24h要求患者禁食禁水;检查前10min为患者肌肉注射10mg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与1000mL清水,保留灌肠,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利用Philipsl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参数设置为:层距5.0mm,层厚5.0mm,螺距1.0mm;扫描范围包括腹腔、盆腔等全部病变椎体及其周围组织、邻近椎体;先平扫后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15~25s,静脉期延迟40~50s。
1.3观察指标
疾病诊断结果(检出率、准确率等)与影像学表现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数(n)与百分率(%)表示,比较行t或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诊断结果比较
60例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确定累及颈椎4例、累及腰椎20例、累及胸椎16例、累及胸腰椎11例、累及腰骶椎6例、累及颈胸椎3例;X线检出54例,检出率为90.00%(54/60),病变部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0.00%(2/4)、90.00%(18/20)、81.25%(13/16)、90.91%(10/11)、83.33%(5/6)、66.67%(2/3),总准确率为83.33%(50/60);多层螺旋CT共检出58例,检出率为96.67%(58/60)。病变部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4/4)、90.00%(18/20)、93.75%(15/16)、100.00%(11/11)、83.33%(5/6)、100.00%(3/3),总准确率为93.33%(56/60)。CT检出率、病变位置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出率,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影像学表现情况
脊柱结核在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损、死骨形成、椎旁脓肿、椎管狭窄、附件骨质受损等。就椎体骨质破坏而言,本次研究中共55例,多层螺旋CT影像中,部分患者可见大小不一、分布无序骨碎片;部分患者椎体内存在类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域,有的呈洞穴样、有的呈蜂窝样;部分患者椎体边缘呈虫啃食状,前缘软组织明显增厚。就椎间盘受损而言,本次研究中共41例,多层螺旋CT影像中,多数患者椎间盘密度降低,椎间盘间隙存在不同程度的变窄现象,部分患者未见椎间隙。
3讨论
脊柱结核作为继发性疾病,可通过好发人群早期筛查进行防治,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而在早期筛查中,诊断技术的科学选用是关键。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X线诊断技术、CT诊断技术应用水平大幅度提升,并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中[4]。本研究以60例患者为例,通过分析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诊断效果,发现多层螺旋CT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检出率,且能够准确判断病变位置,掌握脊柱结核患者累及情况,便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病灶的彻底清除。同时,相对于数字化X线系统而言,多层螺旋CT的脊柱结核特征显示效果更好,利于不同类型脊柱结核鉴别、确诊。究其原因:多层螺旋CT诊断不受患者体位限制,扫描范围广,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病变检出率;多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高,能够将隐蔽病变、细微病变准确检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能够减少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提高诊断安全水平,同时通过三维图像重建,可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情况、死骨情况、椎旁脓肿情况、椎间盘受损情况、椎管内受损情况等[5]。总而言之,多层螺旋CT检查优势明显,值得在脊柱结核诊断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左伟.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8):7-8.
[2]胡林峰,杨勇.X线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对脊柱爆裂型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2):2628-2629+2632.
[3]李茂胜,谢微波.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脊柱结核患者的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8):146-149.
[4]陈少铭.多层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9):2755-2756+2813.
[5]张鹤亭,吴永光,张勇刚,等.X线、多层CT、MRI影像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