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雄
青海省民和县教育局
摘要:当今时代,如何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通过转变学校发展结构与发展模式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大发展,是每个学校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内涵式发展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索,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教育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本文拟在探讨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校教育 教学管理 内涵式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发展方式已逐步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内涵式发展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教育管理者要打造学校品牌,就必须与时俱进,注重从学校内涵式发展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明确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首先需要规划学校发展前景,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方向。在确定学校内涵式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时,管理者要十分注重广大师生的意见与建议,要在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和社区群众及教育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从实际出发,酝酿协商,反复讨论,最后提炼与确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与目标。学校内涵式发展理念与目标不仅是学校管理者思想的体现,也是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追求。理念与目标的形成过程,是全体师生交流碰撞、凝聚共识、形成思想、成就共同愿景的过程。
学校发展共同愿景形成之后,管理者应着力将愿景规划转化为学校具体的发展规划,将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发展目标用规划和行动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学校内涵发展理念目标融入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以此来引领和规范全校教职员工的行为。要在宣传观念中倡导学校精神,在发展规划中渗透校园文化,以此来激励师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以此来积淀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以此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进步与良性发展。
二、实施内涵式发展策略
(一)打造校园文化,为学校内涵发展打下丰厚的底蕴
第一,坚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统一。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校园文化基本内涵。学校要实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校园内配备多媒体大屏幕,丰富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楼层张贴不同标语并实时更新,及时更换展示栏里的内容,阶段性地向学生征稿,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展示,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促进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加大文化内容更新频率,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作用。
第二,遵循立足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统一。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部分应加以弘扬并纳入校园文化。例如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激励学生珍惜时间。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大国工匠精神、女排精神等先进文化,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打造高质量宽领域的校园文化。要注重与不同学校的交流合作,听取相关专家或科研团队的意见建议,营造富有生机又极具文化底蕴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三,促进道德提升与法治宣传相统一。积极宣传法治思想,张贴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行为;实时更新法律法规,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为上好思品课拓展知识空间。要加强道德宣传,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常见的道德问题与行为缺陷进行宣传教育。要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平等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充分展示全校师生遵纪守法、实践道德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保障。
(二)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1、教师成长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打造一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熟练的教学能力,有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恒心,有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好学生,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视在青年教师中培养教学骨干和名师,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奠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持学校的永久活力。
2、学生发展是内涵发展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学校首先要强化养成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这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根本。其次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个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而要不折不扣地达到这个目的,最关键的一项指标就是看学校里的“学困生”转变得怎样,“学困生”都得到了很好的转化,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是高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通过多样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奠定学生持续提高的学习能力。
(三)教育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
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教育的高质量源于课堂的高质量。因此,要变革课堂,增效提质。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的责任担当,就会有教师端正教学态度的高度自觉,有了高度自觉的教学态度,孩子们的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旨在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学习兴趣的高低以及良好习惯的是否养成。“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高效课堂才能释放最大的效力。
(四)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
教研兴校,科研强校。要按照新时代教科研工作的新要求,鼓励支持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校领导要强化教科研强校意识,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有效管理。加大奖励的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激发教师的参与教研的热情,使教科研工作起到推动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作用。要加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
(五)“立德树人”是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
1、加强学科渗透,树立道德认知。教师应加强学科渗透,在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道德认知的内容。在数学课上,当讲解的知识点涉及重要数学家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家的生平经历来升华德育。例如在讲解“圆周率”的知识时,教师讲述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告诉学生,祖冲之不仅为祖国的数学科学增光添彩,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来自于汗水与努力,吃苦耐劳才能铸就辉煌,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百折不屈、艰苦奋斗的品质。再比如语文课上,尤其是语文阅读课写作课,教师为学生列举凭借自身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取得成功的事例,由此形成学生“道德造就美好”的初印象,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树立道德认知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巧妙渗透德育,针对每一件考验道德的小事,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正确三观。树立基本道德认知与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思想促进实践、思想指导实践、思想反作用于实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增加感恩活动,提升责任意识。开展感恩活动对于提升学生感恩意识,认识自己的身份并承担起家庭、学校与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标。要开展感恩教师的活动,每年教师节,学校组织“感恩老师”主题团日活动,包括编写感恩教师主题黑板报、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送爱心贺卡或者在上课之前为教师朗诵一段文章或说一句话,通过各具特色的方式表达对于教师的感激之情。要开展感恩父母活动,每年邀请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一次“共同家长会”,包括学生家长互诉衷肠、学生家长互换信件、学生家长深情拥抱等环节。要开展感恩朋友的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在毕业典礼上设置专门环节供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或是与自己有矛盾或有误会的同学沟通交流,互相交换信件或礼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知心朋友的难能可贵,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珍惜友谊、宽以待人。
3、开展劳动教育,承担劳动责任。劳动教育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于传统劳动体验模式的重视,包括班级大扫除、日常值日等,当下很多学生对于此类劳动并不重视,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对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加以整改,让学生切实融入劳动过程中体味劳动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注重创新学生的劳动体验形式,丰富传统劳动内容,如在劳动节开展共建美丽家园的校园垃圾清理活动,带领学生走出班级,融入校园,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丽校园的意识。
(六)完善评价方式,增添内涵评价
传统的中小学教学评价侧重于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新时代要求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强调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本位,突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内涵评价。当前中高考改革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应对。一方面,应该提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例如英语学科教师则可以增加一项口语交际内容的评价,班级学生自愿形成小组,进行一段英语对话,或者是英语情景剧的表演,质量越高分数越高,检验学生知识之外的英语核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打造科学完整的内涵式教育评价体系,制定“三好少年”评选标准,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判,进而用科学系统完善的评价方式判断学生综合式内涵式学习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内涵式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者应该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重新确定学校办学理念,打造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提出更加有利于教育发展,更加有利于师生员工群体和个人发展,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制度和思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乌兰图雅,王春光,田海清,刘飞,谢胜仕,张涛,贺长彬.“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饲草料收贮及加工课程内涵式发展实施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337-338.
[2]徐蕴,于雷,刘理华,孟令国.内涵式发展理念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07):279-280+286.
[3]刘辰.在线教学与我国高等教育“纵深式”、“内涵式”、“多样化”发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7):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