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刘瑞雪
[导读] 爱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故事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运用“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刘瑞雪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  重庆  401120
        【摘要】爱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故事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运用“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文从“梳理选择故事,精心设计故事,恰当运用故事”三方面来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文章阐述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生活、储备中的故事认真选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故事为载体,浸润儿童心灵,呵护儿童成长,从讲讲故事、听听故事、演演故事等多形式设计故事,引导儿童在鲜活的故事教学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运用
【正文】
爱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儿童在故事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
一、梳理选择故事,促进学生发展
故事阵容庞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教材及教学用书,梳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故事,贴近儿童心灵的故事,明确学生当前所能达到的认知程度,只有把故事真正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才能促使学生发展。
(一)故事从教材绘本中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大量的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就地取材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建构。以一下教材为例,教材共16课,其中12课都有故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植入这些现有故事资源为教学服务,如第一课《我们爱整洁》可以植入教材绘本故事“皮皮的故事”,第十课《家人的爱》可以植入教材故事“肩头上的爱”,第十三课《我想和你们在一起玩》可以植入教材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
(二)故事从学生生活中来
《道德与法治》故事的选择要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活进入课堂,通过回望过去完成自我建构。以一下教材为例,教学《不做“小马虎”》时可以利用班级孩子马虎的事情编成“我们班的小马虎”故事进行教育教学;教学《我和我的家》让学生搜集家人的故事,教学时学生分组讲自己亲人的故事;《我想和你们一起玩》教学时根据书上画面,出示学生平时玩不下去的故事视频课堂播放,把教材提供情景变成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三))故事从教师储备中来
“故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开展,看着简单,其实也不易。教师要有丰富的故事储备,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前备课要备故事,要选择合适的故事进行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故事资源,喜马拉雅里面也有很多故事可供选择,老师们只要有心就能找到相关故事。以一下教学用书为例,我们可以从书中多个故事资源进行最佳选择,如教学《我们爱整洁》时可以选用故事“乱扔东西的塔格叔叔”,教学《干点家务活》可以选用“朱家故事”。             
二、精心设计故事,鲜活教学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情,根据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故事形式,让课堂更鲜活,从而提高育人质量。
(一)讲讲故事——当故事遇见好声音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板书等都能为教学活动服务。在学生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讲故事,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了解故事,当好声音遇见好故事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使故事生动起来。如一上《拉拉手,交朋友》“交朋友”故事,通过教师配音让学生将八幅画面连贯阅读、大胆想象,从听故事中感受其道德内涵。

再如一下《可爱的动物》中故事“我和小蜻蜓”,故事文字比较少,教师就可以给插图配音,用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才是真喜欢。
除了教师讲讲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讲讲故事,学生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是衡量有效教学的一个标尺,让那个学生在讲讲故事中完成道德建构。   
(二)看看故事——当故事遇见好画面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故事教学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录成动画、视频,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学生在看看故事当中不知不觉完成德育建构。如二下《坚持才会有收获》中故事“青蛙看海”可以制成动画让学生观看,这样就更直观地让学生从动画故事中体会到“只有坚持才有希望获得成功”的道理。
无论是教材、生活,还是储备中的故事,都可以变成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看看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熏陶,引发情感共鸣。
(三)演演故事——当故事遇见好表演   
故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故事或听故事的阶段,看和听,都只是静态的学习方式,还要引导学生与故事进行双向交流,比如故事可以以模拟表演的形式进行,通过表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如2下第16课《奖励一下我自己》中的“小刺猬和獾”的故事,就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在演演故事中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明白:恰当的称赞能让被称赞的人变得自信,变得越来越优秀的道理。
三、恰当运用故事,提高育人质量
(一)单独使用,达成目标
相对独立的故事,可能在导入环节,也可能在结尾或中间某个环节使用,通过相对独立的故事教学,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一下第二课《我们有精神》中的故事“谁精神”就可以用在导入环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故事中就进入了本课教学的最难点部分,通过故事让学生知道“精神”不仅仅是外表,更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结合,外在表现必须与丰富的内涵结合才叫真正有精神,就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水到渠成的铺垫。再如一下第7课《可爱的动物》中故事“动物老师”相对独立,这一板块就可以用在结尾处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比如蛙泳、孔雀舞等感受动物对人类的智慧启迪。
(二)贯穿教学,调节节奏
课堂教学也可以把故事作为整节课的线索,如一下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用“小布丁和小蝴蝶”的故事串联整节课,开课播放“小布丁和小蝴蝶”故事开头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一个人很寂寞,大家一起欢乐多,然后播放“小布丁和小蝴蝶”后续故事,从小布丁试试走出去,引到学生怎么加入伙伴一起玩,本课通过“导入故事——带入角色——互动体验——激发情感”这一教学流程,把故事的情节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用故事引发学生生活共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感受,争取做一个“知心”的好伙伴。
(三)补充延伸,链接生活
故事还可以从课堂走到课外,作为教育教学的补充拓展,如一年级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中的故事“肩头上的爱”:奶奶送孙子上学,让孙子自己背书包的故事,课堂让学生辨析什么是真正的爱,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在帮助自己成长。课后,教师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听,并让他们监督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的延展将课堂真正地走到学生生活之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用心选取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架起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使课堂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在故事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3]李俊杰.故事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