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上龙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第十二完全小学 425600
摘要:当前,创新创业成为推进经济迸发新的活力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创新创业人群的共性,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打好科学素养的基础。本文将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科学素养;科学兴趣;学习动机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中设置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但是小学科学相较于语文数学等科目,属于边缘性学科,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这也导致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实验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缺乏足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动机,没能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推动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上,是全面推进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全面素质培养的关键路径。
一、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导小学科学实验
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小学生都是按照课本内容展开科学实验,或者按照教师演示的实验步骤进行,其本质是在复制和重复。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感受不到探究的乐趣,更多的像是在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反而容易压制小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对于科学实验的好奇心。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来自主导科学实验,教师只需要从旁协助,保证科学实验的方向正确以及安全性。这样一来,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一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没有太多的束缚,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科学探索,无形中也能够培养和提升其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增强小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比如说,在《种凤仙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营造一种积极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反而能够让小学生更为积极地完成小学科学学习任务,甚至会在课后时间与同伴交流凤仙花的种植经验,互相交流自己的种植心得等,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小组合作,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的成员共同推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则需要从小培养小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让其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知识,也深入体会团队合作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研究课题,让小学生自由组队进行研究。在团队组建之初,小学生可能需要进行磨合,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其帮助,让小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科学研究项目的中后期,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小学生自主开展相应的研究,并组织课堂报告等。比如说,在《岩石与矿物》的科学研究中,小学生们可以组成科研队伍,在采集岩石、对比岩石的特征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团结协作,发现更多的岩石特征。相较于单人研究,其最终的成果是丰硕的。这不仅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关于岩石与矿物的科学知识,更能够让小学生体会到“1+1>2”的科研成就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依托生活经验和实际,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来源于生活,很多科学原理也是对生活的总结。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能脱离了生活进行讲解,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应该是生活。依托生活经验和实际来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教会小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比如说,在《了解天气》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撰写天气日记,观察每天的云量和天气情况,也可以去采访老人,了解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这样一来,能够增加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能够深入体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了解不同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思。相较于课本上刻板地记忆不同天气符号的含义,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迎合了小学生的探知欲,也更为生动具体。通过对天气的了解和学习,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观察云量等因素来判断天气情况,大大提升了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推进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的奠基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科学素养是小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方面,影响着小学生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鉴于传统科学教学模式的刻板性和被动性,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团队合作模式,结合好生活经验和实际,真正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这样一来,才能够切实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兴趣,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志勇.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69.
[2]李玉莲.浅谈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