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岩
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小学教育中德育和美育是两项重要培养内容,尤其是在文化课程肩负起智力培养的情况下,音乐教育更是要肩负起学生德育和美育的重任。无论在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还是音乐赏析教学中,教师都要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来实现对学生德育和美育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艺术,在现代化教育中,要更加注重音乐的精神渗透,将美育充分融合在音乐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轻松欢快的音乐旋律启发情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解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将美育的核心理念充分渗透,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1通过音乐进行美育教育的意义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音乐审美眼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也会感化一个人的身心、净化学生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美育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的本质是美,而听众的审美能力可以让他们最大可能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音乐教育感知音乐的美,培养学生对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感知力,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懂得审美的人[1]。
2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
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许多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认为音乐对学生的升学考试并无帮助,甚至是耽误了学生进行科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从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而实际上,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延伸能力、放松学生高度紧张的精神、塑造学生独特的人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积累优势[2]。
2.2缺乏审美的体验感
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专业化倾向十分严重,注重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学生审美的体验感。现阶段,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加倾向于强调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技巧,但相对的也不免忽视了审美的体验,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如果不能经常得到相关的接触和熏陶,很难形成较高的审美素质,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3小学生音乐课美育渗透策略
3.1教师要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保证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将审美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例如:在讲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自己童年听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理解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3]。
3.2创设优美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审美感知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创造营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景,对唤起学生审美感知、渗透美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音乐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演唱欢快的歌曲、表演情景小故事等创设优美教学情境,把美育教育通过音乐去感染学生,在优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音乐。
老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设计一些优美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一个美妙的音乐情境,非常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从而获得难忘的审美体验,也陶冶了情操。美妙情境的创设可以是音乐课的开始,也可以在结尾,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渴望,让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
比如在迎新春一课中,里面有五首音乐《新年好》、《狮子舞绣球》、《过新年》、《找春天》《柳树姑娘》,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让学生说说过年的感觉和印象,学生会说压岁钱、吃好的、贴春联等,然后再结合前三首音乐,配上相关的多媒体展示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3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拓展视野
多媒体在教育行业基本普及,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歌曲的表达中,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美景,通过最美声音传递祖国风情。小学生的生活基本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在素质教育普及的时代中,很多小学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对外面的世界都没有什么认知。音乐是结合了很多民族特色的艺术,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六十多民族特色之花以不同的风情在绽放[4]。
学习《草原赞歌》的时候,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课程备案,做拓展延伸,问一下学生对祖国的哪些美景最向往,想去祖国广袤的大地中体会哪些民族特色,让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发情感共鸣。语文课中就曾经学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问一下学生知不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地方的风景,让学生谈谈对草原的看法。《草原赞歌》是以祖国的蒙古大草原风貌为主,整首歌的旋律大方豪迈,让学生能够通过大草原的歌曲,感受蒙古族豪迈的风俗特色,进一步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美景。《草原赞歌》是以一个游牧民族的影片发展而来的,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学生理解音乐背景,歌曲主要是以蒙古族的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为了保护羊群,小小的身躯与暴风雪搏斗的勇敢事迹,对大草原人民勇敢豁达的精神进行赞美,草原不仅仅风景美丽,游牧人民更加美。
3.4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评价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素材都与音乐文化有关,可以说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文化渗透无处不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要让小学生从音乐审美文化体验中提升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音乐老师要把美育教育巧妙融合到教学当中,给小学生讲解音乐中的审美元素,分析音乐的美育内涵,让小学生思想受到审美情趣的洗礼。
音乐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音乐有了文化才会更有厚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一些音乐的相关文化,扩大小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比如古典新韵单元中的《阳关三叠》、《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具有一定的古风音乐,又不失现代化的气息,包含了很多古典传统的因素,可以进行一定的美感培养,学生感觉到音乐的优美,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5]。
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飞速发展并走向成熟,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阶段。小学音乐要注重增强审美能力的教学,只有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才能将音乐教学变为一种美的享受,提高音乐教学的层次。这一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为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学习简单歌曲的歌唱,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蕾.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3):70-78.
[2]刘永花.音乐课堂中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北方音乐,2020(05):146‐147.
[3] 张金华. 论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共融性[J]. 美与时代( 下半月),2009(12):134‐137.
[4]陈华娜.初中音乐课堂应渗透情感教育和美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207.
[5] 黄淑芬. 新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201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