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芜湖市二坝雍南小学
摘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因此,需深入贯彻与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于生动的生活案例之中,这样不仅学生理解难度可以得到降低,数学学习兴趣也能够高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融合数学与生活,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切实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生活化教学符合课程改革要求,适应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因此,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分析章节教学内容,科学构建生活化教学方案,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得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既需要帮助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充分掌握,又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这样可帮助学生完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低年级学生不具备成熟的心智和抽象思维能力,导致部分知识理解难度较大,注意力容易分散,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内容,克服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和束缚,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和流程。同时,要注重实施生活化实践活动,拓展课堂的边界,促使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得到高效培养。
2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树立生活化理念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价值,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切实树立起来,方可以高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需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及时将传统教学观念摒弃掉,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特点,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挖掘、引入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形象化,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长度单位》章节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直接讲述,学生虽然也能够初步掌握,但难以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缺乏较强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生活化的故事阐释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古代人们往往借助于身体部位来测量物体,包括手指距离、两臂距离等。但由于人们拥有不同的手臂长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古人经过探索,最终将厘米和米这些长度单位发明出来。”通过引入这样的故事,学生能够对知识、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感知,数学知识的枯燥性得到打破,学习热情显著增强。
2.2 设计生活化导入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策略的合理选择,拔高与发挥学生的已有知识,促使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等熟练掌握。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内,教师需构建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激发,生活经验得到调动。导入情境的设计,需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紧密联系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导入情境的作用方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章节教学过程中,为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加快新旧经验的融合,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春节过年的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出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重点展示街上悬挂的彩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一下最后一面彩旗的颜色。学生们经过观察得知,彩旗是按照红、黄颜色依次悬挂,很容易就得出最后一面彩旗为黄色的答案。教师适时的将新知引入进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2.3 创设生活化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比较枯燥,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遭到割裂,影响到课堂气氛的构建,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基于本种情况,教师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融入生活化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高效理解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回归生活。教师需结合章节教学内容,将生活实践活动创设出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活学和活用,促使数学知识的生命力得到增强。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10元钱可以买多少商品”的活动组织起来。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营造超市购物的场景。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利用10元钱进行购物,自由选择商品组合。通过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们能够对人民币的价值、作用充分感受,优化课堂学习体验。其次,用于生活。数学课堂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因此,教师需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玩具店的场景营造出来,鼓励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与顾客的角色。顾客自由挑选商品,收银员结合商品标价,计算整体价格。本种教学方式对计算训练进行了包装设计,吸引力显著增强,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2.4 设置生活化作业
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师既需要将生活经验引入到课堂当中,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类问题,这样学生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教师需对生活素材进行挖掘,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出来,鼓励学生联系与运用章节知识,进行处理和解决。
例如,完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章节后,为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可将生活化作业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解决。如“夏天快要到了,需要制作新校服。现在一共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需要由你去调查班级学生最喜欢哪个颜色。”这种作业形式较为新颖,实践性较强,能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们调查、收集相应数据后,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学习乐趣,问题解决能力也可得到培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由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来,又指导着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逐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读书文摘,2019(6):84-84.
[2]徐利民.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电脑乐园,2018(1):243-243.
[3]万兴权.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东西南北,2019(6):3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