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序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赵向红
[导读] 数学思维品质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序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赵向红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数学思维品质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序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因心智发展和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往往具有跳跃、片面、模糊等特点,因而表现出随意、无条理和不完整性。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有序的思考,逐步形成清晰的思路,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有序的思维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思维严谨,层层推进,全面完整,从而使思维的品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依据有用的线索、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逐步寻求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序思维习惯,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序思维可以使学生思维从模糊到清晰化,从混乱到条理化,形成全面分析问题和完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内容 正是培养小学生有序思维的典型素材。毋庸置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巧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培养有序思维意识开始,实现有序思维习惯养成,不断提升有序思维品质,很值得我们探究。
        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联系教材内容编排,通过教学实践反馈,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探究学生的有序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从观察发现入手,初步培养有序思维意识。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也有人说“观察是思维的眼睛”,要培养有序思维的意识,首先要学会有序的观察和发现,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这应该作为的一个首要任务,而低年级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也提供了大量素材和这样的教学机会。
1.借助情景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呈现形式是以“情景图+问题串”的方式来编排的,学生在学习时,首先面临的是观察情景图,要先观察,再思考,而教会学生有序观察尤为必要。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顺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由上而下,由左及右,由前到后,也可以中间到周围,部分到整体。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观察是有顺序,思考也是有顺序的,在不同情境图教学环节中,先从有序观察,产生初步的有序意识,为思维的有序性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有序比较,看图提问题,
    教材内容多以“情景图+问题串”的形式来呈现,需要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问题其实是在观察和比较中产生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有序比较、提出问题。通过比较,可以是发现相同点、不同点、或数量的统计等。如:多与少的比较、大与小的比较、轻与重的比较等等,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如“谁比谁多(少)多少?”“谁是谁的几倍?”等,让学生有序比较中提出问题,初步形成有序思维的意识。
二、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培养有序的思维习惯
    1. 有一些知识梳理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的好素材。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有“做个加法表”一课,教学中,学生经过整理加法表的过程,是学生对“有序思维”习惯的初步培养。
        这节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整理数学知识,教材以“找出的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为线索的整理活动展开,而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在发现“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激发学生有序地思考;在找出“得数是10的算式”时要求有一定顺序的,而不是散乱无序地完成这一过程。

这里教学的重点是排列的顺序,在分小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把“算式得数是10”的卡片,放在一起,只关注了结果,忽视按一定顺序排列。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考的顺序性,使学生有序思维的意识初步形成。
        2. 在五年级数的整除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找因数”一课的教学内容,是有利于学生有序思维习惯培养的典型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找因数,有序地思考,完整找出一个数全部的因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思考的顺序性。找因数时,想从哪个数开始?到哪个数结束?教学中应该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找,才能无疏漏、不重复的问题,让学生习惯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完成“找因数”。这一内容体现出有序思维的习惯尤为重要。
三、借助动手操作,促进有序思维的发展
    动作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借助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发展。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也需要有序观察和有序思维。教科书“观察物体”系列内容中,五年级教材“观察物体”一课,要求学生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空间想象。教学中,学生需通过动手操作来逐步形成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应该是有顺序的,如:学生应该选定从上面看的平面图,摆出第一层的正方体,然后依据左面和正面看到的平面图,确定上面哪些位置上可以再摆小正方体,有哪些可能性。空间想象思维借助直观操作形成,而这一过程,操作是有顺序的,不能是随意杂乱的,而借助于有序操作,想也是有序性”,空间思维也是有序的,这就有效地促进了有序思维的发展。
四、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有序思维能力
  在数学知识应用的一些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好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发展。三年级教材中有“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也是培养有序思维的典型案例。“搭配中的学问” 是乘法原理的应用,而对于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按照一定顺序思考,才能圆满完成搭配过程。教材中关于“服装的搭配”、“午餐的搭配” 等,都是紧密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思考解决问题时,容易各种想法跳跃出现,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列举按一定顺序,,然后再去总结乘法原理。有顺序的列举,能使学生对乘法原理的理解更容易、印象更加深刻。有序列举,做到不重复、不疏漏,才能完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过程,保证思维结果的全面性,同时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有序思维是数学思维品质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是可以融入数学教学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环节中,从观察到发现,从操作到思考,从感悟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途径去得以实现。相信只要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意识,并积极在教学中实践不断探索,一定能真正让学生思维有序成为习惯,思维品质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思维研究 理论版》2018年第02期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