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萍
[导读] 社会事件融入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社会事件为媒介开展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
        张萍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251700
        摘要:社会事件融入教学是指以真实存在的社会事件为媒介开展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事件融入教学的流程可分为确认教学背景、事件聚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检讨与反思四个阶段。“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社会批判力、反思力和决策力,使之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促进课程内容的开发,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保障教学质量。“议题中心教学”作为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社会事件的选择和实施。
    关键词:社会事件;中小学教育;价值;路径
        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多元,教育需要承担起帮助学生了解复杂社会环境、适应多变社会生活的责任。学校教育不能再简单地充当一个简化、净化的环境,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 根据课程主题来选择合适的社会事件,以此丰富课程资源,让社会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社会,以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社会事件、全方位地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一、“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价值
         1.1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在此变革时期,社会事件频发,加上媒体新闻的误导,导致部分学生逃避社会责任,逐渐发展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校将社会事件隔离在课程和教学之外,只会放任和加重社会事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并以此契机给予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义务与使命,逐渐形成积极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生命自觉。根据结构功能论,社会、教育和社会中的其他 机构是相互依赖、共同运行的,因此,社会事件有必要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与传统学校教育一起承担教育责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决定了社会事件作为教育资源被纳入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1.2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理性的、反省的思维,它用于分析各种论争、识别各种谬误和偏见,根据证据得出结论,并且作出明确的判断。这种思维能力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而是建立在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深入探究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能力。学界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应建立独立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学者则认为应在综合性课程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社会事件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复杂事件,需要师生、生生在充分了解事件原委的基础上,抽丝剥茧挖掘事件的本质,判断各方利益关系,并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经过探索和合作,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决断。因此,社会事件的融入有利于打破两者各执一词各不相让的局面,既满足教学策略的针对性要求,也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1.3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事件的真实性、鲜活性、戏剧性、相关性 对儿童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 想象中的。”并强调教师应组织与学生相联系的事物和活动,“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当社会事件进入课堂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事件产生的原因、进展的过程、可能引发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事件与自己的密切关联性,发现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生活的适切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好奇心即可转化为对学习持久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即可自发地投入到学习中,保持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态度。
         1.4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 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大功能即为“发展共性”和“塑造个性”。自出生起,社会化过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社会化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及其他组织机构中进行的,既包括正规的、有计划的过程,也包括非正规的过程。随着幼儿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从家庭逐渐转向学校,学校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的社会化场所。而社会化需要个体在一定文化影响下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社会事件的融入能够将“社会”带入学校,与学生个体产生积极的互动,能使个体逐渐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系统,即“共性”;也可以使个体在发展“共性”的同时,形成各自特有的个性与活力,即“个性”。基于“共 性”和“个性”,个体才能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改善社会,以此推动社会更 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二、“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路径
         “议题中心教学”是围绕社会中发生的争议性问题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旨在让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社会。
          2.1议题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择
         当今社会处在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自本 世纪初以来,在人类生存的这些基本因素之上,又以越来越尖锐的程度增加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决定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条件,使人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同时危及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行为的传统解释方式。”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中心议题的选择上要关注个人和社会问题、考虑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以为学生批判力、反思力、决策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材料。从标准上来说,选择的“社会事件”需要符合以下标准:(1)相关性标准。事件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2)反思性标准。具体的事件内容应该是开放性的,能够引起学生批判和思考。(3)可行性标准。可行性标准是指在对事件进行批判性和系统性分析之后,学生能够制定明智的行动方案,并采取理性行动。(4)实用性标准。实用性标准即指在选择社会事件时,师生需要考虑在学校条件、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选择的事件是否能够实施。(5)理解的深度。这一标准要求选择的社会事件需要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议题的理解。事件可以由教师或学生选择,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决定。
          2.2 议题中心教学的实施
         在议题中心教学的实施中,教学策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结构争议模型是常用的教学策略,通过这一模型可以有效地将社会问题纳入中小学教学之中。该模型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复杂的社会议题。
          三、结语
         21世纪以来,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方矛盾冲突加剧,学生如何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在社会中免受侵害,成为当今教育无法回避的主题。学校面临着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改善社会能力的责任。通过社会事件的引入和“议题中心教学”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2016(3):41-42.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刘德华,谭祥花.社会事件:学生发展与学校教育关联 的新基点[J].中国德育,2017(15):11-15.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