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 佟丹 王秀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区共和镇中心校
摘要:在新时代下,核心素养作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由于结合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教学课堂的问题及剖析,得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新方式和对教学的评价是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课堂教育变革主要方向的结论。我们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性格偏向何种方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学生之间不同的典型取向以及学生对不同活动热爱程度等情况,在此基础之上来进行中小学课堂的改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小学
引言: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遇见不同问题时可以利用创新思维和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决并拥有团队精神等核心素养的人是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核心素养就是进行课堂教育改革的基础。但教育改革也并不轻松,现在的教育发展参差不齐,课堂实践也存在着问题,所以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小学课堂变革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的统整取向:从分裂到融合
我们要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具有的特征来进行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变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是要突出强调的,对于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也是更加注重的,所以综合性和整合性就是核心素养中十分显著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性和整合性也成为了教育的目标。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是一名教师教课的起点,是能指引学生来开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以前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们都是按照教学目标中的问题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以及探索知识,以此来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都紧密相连,但是缺点就是学生们一直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若学生产生了有生成价值的想法和观点就会被埋没,对课堂教学结果的不同见解也无从发表。一直以来,三维目标就作为教育的理论体系不断被提倡着,教师要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在课堂的教学中尤为明显,每个学生都具有着属于自己的维度,想要在许多个不同的维度中建立相关联系并非易事。对于三维目标的整体选择教学目标也十分困难,所以教师只能进行单一的问题,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抽象的问题无法进行好的解决方法,把知识内容的讲解和学生技能的培训作为现代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得三维目标处于分裂的状态[1]。
要使这种教学方式改变就要注重课堂上周期性和专题性的突破。其中,“周期性”就是要脱离教学效率第一、每堂课必须完成课时内容的老旧观念,要注重把分散的和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在时间上给予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充分保障,加大教师对教书育人“战略安排”的可能性。教师要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来感受不同事物的同时探究出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在此之上让学生构建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专题性”是指学生上课时主要围绕学习的“主题”,或者是学生主要探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专题性可以以一个专题为中心来寻找相关的知识进而建立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近几年所发展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起了大众的注意,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时刻体现这两种教学特征,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经典取向:教学内容的全覆盖到深度理解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更加简洁快速的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所以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和对获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自己他们知识的重组和重新掌握是否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正确的利用变得更加重视。核心素养的改革也不再追求知识的结论,并特别强调了“关键少数”对其改革的作用。关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来以此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上的突破,并且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少数”也是多数,多数的课堂中这种教学方式一定会出现“典型取向”,在拥有典型的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运用典型的学习手段进行典型的学习探索,最后获得典型的探究结果,收获了典型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2]。
三、实践取向:从单人传递到构建分享
在新时代下,改变学生单向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实践方式成为了课堂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实施策略,要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
让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活动中尤为突出综合性,学生们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和情感,但是在实践活动中可将其慢慢的与交际行为进行统一,进而符合素养形成的总体特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人生阅历,不短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作为活动的实践者,必须让自己置身其中能不断的感受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活动的情景,从而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情境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从中来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学生在老师讲课时系统的接受知识,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速率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共同体,如果教师把授课权转交到学生手中并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分析培养以及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着很高的提升。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定局,但是改革能否成功,仍然离不开教育方针的深化改革。教师要主动接受教育改革带来的重任,肩负新时代下让核心素养快速发展的使命,教育的改变,也将为教师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谭美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转型研究[D].深圳大学,2018.
[2]张鹏飞.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3]李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