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林治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摘要:移动图书馆是指随着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采用了各种类型的移动服务实现方法。由于它们的相对成功,这些方法已成为其他库之后的示例和样本。由于服务模型的一致性,服务目标的扩展,服务功能的实现,用户体验的专业化,技能和素养的深入提高之后等,移动图书馆必将在未来变得流行。将成为我国未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本文对移动图书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现状;发展趋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图书馆由于其各种保守和过时的服务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并面临淘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成熟及其在图书馆服务模型中的应用,图书馆将更好地继续创新和完善其服务内容。为了满足公众对图书馆使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的应用现状,展望了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的未来发展模型,并对它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短消息服务模式
1.高校图书馆
中国短信服务曾经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短消息服务模型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作为传统服务模式的主流,大多数大学仍然保留这种服务模式。这些开放了短信服务模式的高校,充分利用了短信参考咨询,流通服务等传统优势,创新地开发了个性化的短信推送服务。
2.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之间的短消息服务模式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中国只有10个图书馆(包括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仍在开放SMS服务。与大学图书馆的区别在于,短消息服务模型在公共图书馆中一直不受欢迎。当然,这也与公共图书馆注重阅读,以流通为辅的传统习惯有关。根据作者收集的数据,上海图书馆不仅使用SMS提供常规服务,而且还巧妙地订阅和推送信息。国家图书馆不甘落后,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推出“文津经典读物”服务,向读者推销经典语录和古诗。
(二)WAP网站服务
1.高校图书馆
根据作者的收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家大学图书馆提供WAP网站服务模式,南京大学等9所大学而浙江大学则未提供此服务。从数据可以不难发现,高校中的WAP数量已经首次超过了短消息服务模型,在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型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2.公共图书馆
根据相关数据,将近一半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开放WAP网站服务模式,其余的则不提供该服务。WAP服务模型占据了公共图书馆的一半,并且还表明,尽管公共图书馆起步时间不早于大学图书馆,但它们是落后的,使用高级WAP网站服务模型作为其移动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型。
(三)客户端应用程序
1.高校图书馆
尽管客户端模型刚刚出现,但发展势头强劲,非常渴望赶上并努力实现引领服务模式羊的姿势。客户服务已在某些软件应用市场中打开,供读者下载和使用。其他库也紧随其后,并正在积极准备构建客户端应用程序。根据收集的数据,“985”大学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16所大学应提供客户应用服务模型。东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18所大学暂时没有此服务。。
2.公共图书馆
在目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只有五个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已经开放了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而其余公共图书馆则没有加入该服务的模式。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客户端服务应用模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已走在前列。
为了超越,公共图书馆只能尽快弥补并缩小差距。
二、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对象的扩展
到目前为止,图书馆已完全开放,资源共享,从而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应主动应对大趋势带来的挑战。具体方法可以是几种软件认证方法。例如:为了方便读者在移动图书馆中添加临时用户权限,请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使用权限。只要登录到移动图书馆,就可以免费使用OPAC,期刊及其一些移动图书馆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大学师生的教育学习资源不被占用,而且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通过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它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间接缓解社会矛盾。在确保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行的同时,移动图书馆也应注意用户体验。只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使用移动库。例如,建立读者反馈系统以及时了解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当前读者的一般偏好,并调整图书馆的相关推送消息。此外,还应积极开展离线读者体验活动,并应对读者使用移动图书馆的经验进行全面分析,以进一步改善移动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二)服务模型组合
上面提到的三种服务模型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有一些缺点。因此,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丰富人文关怀的混合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可能成为主流。该模型结合了以上模型的优点,是一个全面,成熟的服务模型系统,可以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求。减少或解决现有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的缺点。
(三)服务功能寿命
对于读者最需要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图书馆界有自己的话语和争论。一些外国学者认为,移动图书馆的真正服务是指对读者有用的服务。例如,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移动图书馆增加了“电子阅览室的可用座位”的显示之后,对该移动图书馆的访问次数大大增加了。值得高兴的是,尽管在中国,有关这一主题的辩论仍在进行中,但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结合了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来取得突破。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已经启动了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线预约座位。移动图书馆面临的服务对象是有自己需求的大众读者。因此,移动图书馆应该适当地向读者开放期刊和其他数据库资源,为移动图书馆增加不同的访问权限,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和访问来享受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在信息资源共存的背景下,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知识传播权威。因此,移动图书馆应根据当前话题的流行程度整合和发布相关资料,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在扩展服务目标组的同时,还可以丰富移动库本身的数据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用户体验专业化
用户体验是开发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的基础。纵观国内手机图书服务体验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缺乏文献资料,收集对象稀少,文件内容范围狭窄,难以获得用户的全面,准确反馈。为此,用户应体验图书馆服务性能的舒适性和价值,并使服务模型易于操作且有价值。并让用户喜欢它。读者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更新,数据检索过程中的利用其他功能的比率比较高。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中,有必要结合读者的历史阅读记录,利用网络的特征来创新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例如,基于用户的阅读记录来推送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其他内容,这需要移动库共享其自己的数据资源。
三、结语
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移动图书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可否认,图书馆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它对公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本文使用的数据均为“985”高校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的调查数据。在分析当前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谈谈移动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我相信,通过解决我国移动图书馆当前的一些发展问题和不足,我国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模式将朝着全面,深入,人文和高度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过仕明,梁欣.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1):90-96.
[2]梁欣,过仕明.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3(05):98-102.
[3]孙革非.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现状、服务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32(1):32-36+52.
[4]邵文雯.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才智,2014(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