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曾长虹
[导读] 顾名思义,所谓分层导引是指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
        曾长虹
        湖北省天门市彭市中学    431718
        摘要:顾名思义,所谓分层导引是指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按照层次的不同展开教学。并且,在课改要求中,要求教师运用差异化方法教学,这就与分层导引的教学理念相吻合。那么,在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不同难度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学习活动带领所有学生参与阅读学习,这就能够达到分层导引的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
        引言:在“分层导引”的模式中,一方面需要将学生进行分层,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师更好地展开阅读教学。
        1.“分层导引”模式对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1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
        在初中班级中,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会造成教学偏差的问题。而在“分层导引”的前提下,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异,制定适当的阅读教学任务,这会促使每个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阅读学习,说明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
        1.2能够更为明确地指引学生阅读
        在通常情况下,每阅读完某篇文章后,读者都会产生相应的读后感,但是根据理解能力的不同,得出的读后感的层次深浅也不同,如果教师提出统一的阅读要求,会对能力较弱的学生造成困难。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分层导引”的方法,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会有效地指引学生阅读,有利于提升阅读学习效果。
        2.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2.1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逐渐消退
        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刚刚进入初中语文课堂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怀揣着对崭新课堂的期待,所以会对教材课文阅读感兴趣,但是随着学习负担、时间的增加,到了八年级时,学生已经越来越对语文阅读产生消极情绪,渐渐地失去阅读积极性。比如,当教师让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时,有些学生会草草了事,敷衍地浏览一遍,有些学生会干脆不阅读课文,静待教师讲解,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缺乏阅读积极性。
        2.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在课改要求中,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使用新方法。但是,有些教师没有遵从课改要求,依然重复地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一方面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这会对阅读教学产生影响。
        2.3教师没有重视差异化
        在课改要求中,不仅强调教师进行创新,而且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差异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增强积极性。但是,有些教师没有践行该要求,依然是以班级整体作为教学目标,这样会易于走入“统一而论”的教学误区,容易造成阅读水平两极化的问题,对教学造成不利。
        3.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模式的应用
        3.1提出适当的课堂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读后感存在差异,根据该情况,需要教师采用分层导引的模式,从差异化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引。并且,需要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既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从该篇课文内容来看,要求学生能顾认识、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而这对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具有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阅读。
        当面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时,可以说:“同学们,请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传统教育和现代学术的区别,这与格物致知有什么关系?”,该问题会指引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运用更为广泛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

当面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时,可以说:“同学们,请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关于格物致知的语句圈画出来,想一想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意思呢?”,在该问题的指引下,能够让学生初步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对课文产生初步了解。
        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挑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带领学生品读语句,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品读“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时,向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说:“同学们,请问在该语句中的‘唯一’能不能去掉呢?为什么?”,向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说:“同学们,作者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呢?在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呢?”,在这种提问下,能够让每个学生思考课文内容,从中得出较为深刻的体会,增进课文理解。
        由此可见,从以上过程来看,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能够帮助所有学生有效地进入课文阅读,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3.2通过探究学习活动,融合多个层次的学生
        在课改要求中,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探究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在该活动中,一方面会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小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会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在小组学习的前提下,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序地组合,这会起到促学作用。
        比如,在教学《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时,从该篇课文中,顺着作者的人生阶段,作者的选择发生变化,所以可以根据该方面展开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教师做好分组规划,按照语文成绩表,按照“三好三差”的原则分成多个小组,由小组自己选出小组长。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课本上的文字是怎么印刷出来的吗?”,这会引起学生的质疑,随后通过多媒体屏幕,教师展示激光照排技术的印刷过程,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技术是谁研发出来的吗?”,同时展示王选院士的生平资料,同时说:“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课文看看王选院士的六大选择,看看他伟大的发明吧!”。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该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是针对什么话题发表的演讲?”,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分组探讨,将课文分层,概括每层的写作主题,如可分为“引出话题—论述六大选择—表述作者的希望”,这会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再者,教师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地精读课文,对于开头部分内容,可以说:“同学们,请你们再次阅读开头文字,说一说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呢?”,对于“六大选择”部分内容,可以说:“同学们,请你们仔细想一想,这六个选择有什么不同?从哪些方面论述的呢?”,让每个小组探究这些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包含的论证方法,要求具体分析,这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寻找,如在“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中使用举例论证、在“曹操五十作《龟虽寿》……”中使用引用论证等,在找出后,要求每个小组参照该方法,仿写一段话,这会增加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提问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起到促学效果。
        因此,通过该方式,能够有效地带领经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学习课文,促使学生间积极地探讨阅读问题,在该过程中,能够逐渐地平衡阅读水平,同时能够产生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导引”模式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这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明确地给予每个学生阅读学习任务,这会有利于展开阅读教学。因此,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制定适当的分层教学策略,这就可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斌.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分层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82.
        [2]刘小利,王建华.分层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8):42-45.
        [3]孙燕飞.八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分层导引”的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0(67):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