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芹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职教基地第一小学6517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尤其是思维认知规律。儿童的数学思维习惯尚停留在具体思维、猜测思维和拼凑思维上,他们重视体验超过想象。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体现对学生具象思维、创造活力、思想冲突、自我主张和生活积累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儿童心理潜能和思维优势,实现儿童有品质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辅导;规律
引言:笔者以前是高中教师,近期由于工作原因转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比较充分的认识到儿童数学教学与青少年数学教学大不相同。儿童思维具有一定的限定性,生理发育局限性影响着儿童的思维,个体个性鲜明。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和辅导只有遵循儿童的这些思维特点,从微观入手,将具体细节解释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遵循具象教育是培养儿童积极运算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面对问题习惯性上首先是具象思考,然后才是逻辑推理,思考过程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体验。例如,教师需要通过3+5=8来引导学生计算8-3=?8-5=?通过设置4+6=10,计算10-4=?10-6=?由于这种可逆性和守恒观念的具备。又如,假定a>b>c,那么a与c谁大?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是无法直接解决的。因此,需要通过具象思维来给小学生做参考对比。比如小王的身高比小李的身高要高,小李的身高比小张的身高要高,这时如果教师问小王的身高与小张的身高相比哪个高,小学生就很容易推导出来。这是因为儿童很容易判断具体的事物,而用人代替字母,儿童就可以借助具体表现来进行推理。
二、遵循想象运算认知规律,善用类比思维
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想象也是重要的方式,同时这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辅导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儿童学习数学往往是建立在对数学事物进行想象的基础上的[1]。小学阶段的数学想象儿童是以类比和联想为主的。例如,认识时间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表盘来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动手拨动时针和分针,体验时间和钟表的关系。
三、遵循猜测运算认知规律,运用具象思维
数学学习是需要在儿童在解释中进行理解的,尤其儿童知识和经验匮乏,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后,才得有利于出现学习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开展故事想象,凭着已有认知来进行推测。
比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有关内容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超市的营销策划专员,引导学生关注物品包装袋上有关重量的标识和电子秤上重量数字的显示。通过让学生设计促销海报,设定以千克或克为计量单位物品的单价和总价、促销价格,绘画促销海报,以手写的方式来练习“克”与“千克”的汉字和符号的书写,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内容。
四、遵循小学生拼凑运算的思维模式
儿童的学习生活常常会通过拼凑来进行学习,数学较强的抽象性和空间性是引领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例如,张三有35块糖,李四有15块糖,张三给李四多少块糖后两人手里的糖就一样多了?对儿童来说,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直接将35和15相加,然后再除以2得出25,最后再用25-15得出10,由张三给李四10颗。由于儿童缺乏这样的整体性思维,他们往往会采取分次拿给李四的方式来实现方法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拼造型思维方式,避免使用跨越性思维方式,顺应小学生的思路,指导他们分几次将张三的糖多拿给李四几次进行比较,比如每一次拿出5颗,这样经过2次即10颗后两个人手里的糖就一样多了。
五、遵循儿童体验为主的认知规律
低年级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内化的时间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认知和所谓的知识巩固与深化是在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由于儿童社会实践缺乏,数学教学应当尽可能的为学生体验来营造适应性情境体验,创造对应条件,引导学生用发现的数学眼光来看待这些事物[2]。例如,表内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这样一道有生活乐趣的题目:公园有两个入口,每个入口购票规则不同,a入口是大人每人5元,小孩每人3元;b入口是不分大人和小孩,每人4元,现有2名家长带着3个小孩结伴去公园,如何入园比较省钱?这个问题就是儿童身边的事,他们非常关心,也会投入的进行思考。经过不同方案的计算和设计得出三种方案和结果,即第一种都从a入口进入公园需要19元,第二种都从b入口进入公园需要20元,第三种是爸爸和妈妈从b入口进入公园,小孩从a入口进入公园需要17元。这样,在具体的体验和想象中,学生才能得到三种方案来进行对比,挑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这种遵循儿童认知规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出现于生活的联系,培养出儿童的数学艺术和创新能力。
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尤其是思维认知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努力发掘思维训练切入点。在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参与度,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将学生的思维摸透,利用具有吸引力的指导方法和例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创新学生思维培养方法,实现教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双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2(82):72-73.
[2]陶熔.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J].人民教育,1984(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