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公益我能行    ——《给垃圾找个家“我的活动我行动”》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 丁哨红
[导读] 《校园大探秘》是浙江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二年级中的一个主题。教材分“我的活动我准备”、“我的活动我行动”、“我的活动我展示”三大板块。本案例涉及的主要是“我的活动我行动”部分中的“让迷路的垃圾回家”。
        丁哨红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案例背景】
        《校园大探秘》是浙江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二年级中的一个主题。教材分“我的活动我准备”、“我的活动我行动”、“我的活动我展示”三大板块。本案例涉及的主要是“我的活动我行动”部分中的“让迷路的垃圾回家”。活动中,我引导孩子们借助家长的力量,更安全更高效地参与社会服务,坚持开展垃圾分类,树立环保意识。“小手拉大手”的公益服务实践活动,可以为后面学生积极探究和实践垃圾分类,并为“我的活动我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案例最大的亮点就是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主动寻求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忙,培养了他们遇到困难,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公益实践活动,较好地凸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系统地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们尝试了“议一议,遇到困难怎么办”的环节,培养了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手拉大手,分类齐宣传”,这个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做“桐城环保小达人”,用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践行垃圾分类,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来参与垃圾分类。由于年龄和实践能力的局限,要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难度比较大。我们引导孩子们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积极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来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是本次活动指导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深入探讨,对于活动中的困难要有充分预设,并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生活中关注身边垃圾乱丢的现象,知道垃圾的正确投放,并做好宣传。
3.培养公益劳动意识,养成公益劳动习惯,培养公益劳动能力。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合作精神,发挥团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自发组成实践公益服务小组,根据活动前的准备,确定公益服务的区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用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吸引家长、吸引更多的人自觉地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坚持带动身边人践行垃圾分类。
【案例描述】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以及学情分析,我们将本课的教学分为了两大板块。教学围绕学生如何保障活动的安全,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公益服务活动进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人人参与活动全过程,感受体味其中的收获与艰辛!
板块一:我们议一议,遇到困难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我们想去开展坚持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我们对于带上一些什么东西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那还有一些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老师,我们真正要外出进行实践活动,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我们去哪里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更好呢?我们邀请谁一起参加,才能更加安全一些呢?
生:为了使我们垃圾分类的宣传更加有效,是不是可以联系电视台来做一期专题节目呢?那谁去联系比较合适呢?
生:外出活动,安全第一。我觉得我们可以去人多的地方去活动,比如菜场、公园等。开展争当“桐城垃圾分类小达人”,可以邀请我们的指导老师和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安排好工作,陪同我们一起去参与宣传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


师:对!老师觉得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家长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争取让家长成为“桐城垃圾分类小达人”的粉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
生:有没有人熟悉电视台工作人员?是不是可以做一期专题节目?
生:老师,我的爸爸在桐乡电视台工作,可能可以帮我们去联系一下,给我们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做一期专题节目,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
师:孩子们,你们真厉害!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并且考虑得很周到,老师想为你们点赞。
板块二:小手拉大手,分类齐宣传
孩子们带着事前绘制好的精美的书签,书签上写好有关垃圾分类的标语,约上指导老师和家长,穿上带有“桐城小天使”字样的红马甲,来到城北菜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小小的身影穿梭在菜场内,将手中的宣传书签发放给前来买菜的市民,并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而家长们则是将“垃圾分类、文明劝导”的宣传单发放给各个摊主。
看到此情此景,过往的行人纷纷夸奖孩子们真棒,家长们真耐心。他们纷纷表示垃圾分类好处多,以后将坚持垃圾分类,为争创文明桐城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案例评析】
        1.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对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特点,他们对于开展活动时遇到的困难预见性不强,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加以适当提醒和指导。
在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前,孩子们很想马上出发去活动。可是外出活动并非是想去马上就能去的,我们得对活动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规性的问题要有显而易见的预设性。因此,我引导孩子们预设困难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我们准备好了一些物品,是不是就可以大胆地开展实践活动了呢?”“邀请谁参加活动可以使活动更加顺利高效的开展?”“去哪开展活动?”“有没有人熟悉电视台工作人员?是不是可以做一期专题节目?”……这些问题摆在了孩子们面前。孩子们最终经过群策群力,想出了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环节,较好地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动家长,整合家长资源
我们的家长,可以是保障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地中坚力量。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给综合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同时,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优势。就像本课中,有孩子提议爸爸在电视台工作,或许可以做一期专题节目,最终真的达成了这个愿望。那么,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宣传的力度就更大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实践,体现社会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讲究其体验实践性,我们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提倡“做中学,在社会服务中立人”。通过“小手拉大手,公益我能行”活动,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让自己的行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此次活动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自主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努力成为贡献社会、关于担当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争取让更多的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引导孩子们常用一双明亮的眼去观察,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摸,感受世界的多彩,体验生活的律动。?
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本次教学,在引导孩子大胆与人交往,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做得还不是很满意,也是我们的活动行动课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