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朗
重庆市江北区米亭子小学校 重庆江北 40002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其中审美素质作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审美能力的提高,要通过美育教育来实现。人民日报去年也发出报道:美育是一种刚需。本文将从江北区在美育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方面的实际做法做详细介绍。
关键词:美育教育 学生 素养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与美学和艺术关系最为密切,但又并不等于它们的相加,因为美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态度和境界。18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基本内涵是“由美达至无限”,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多上音乐课和美术课,更不是熟练掌握音乐和美术等技艺,在艺术考级中获得荣誉,而是通过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教育的手段,提升孩子感知和辨别美的能力,从而浸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的人生提供内在的滋养。下面,本文将从江北区在美育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方面的实际做法做详细介绍。
一.艺术教育核心以人为本 课程引领立德树人
江北区各中小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不断加强和创新学校课程建设,坚持以艺术教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一)完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1. 深化美育课程改革,拓展课程内容。江北区坚持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狠抓课堂主阵地,开足、开齐各类艺术课程,保证课外艺术活动开展,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积极深化美育课程改革,拓展学校美育课程内容,除音乐、美术外,将书法、舞蹈、戏曲、影视等纳入美育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如:鲤鱼池小学将书法纳入学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培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学校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对课程开发时实施学科内整合。打造特色课程群,聚焦琴、棋、书、画四个维度,借助普通学生社团和精品课程社团来实现。目前学校共开设30多门社团课程,学生通过走班选课的方式选择心仪课程,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加强学科渗透,形成美育合力。各学校注重美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渗透与融合,形成美育合力。如:新村实验小学的“新美课程”,围绕“达美言语课程、尚美修身课程、完美思维课程、创美探索课程、展美艺趣课程、弘美健体课程”这六大领域,整合全校1-6年级40余门课程214个序列,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将重点放在“展美艺趣课程” 和“创美探索课程”中,从音乐、美术、舞蹈、美感启蒙特色课程、社团和俱乐部课程以及各大节日课程中,深入探索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美育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二)拓宽艺术教育实施渠道
1.切实抓好艺术教育常规。江北区将艺术教育纳入年度督导考核,落实5月艺术活动月制度和艺术年度报告制度。各学校以艺术活动月、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节等平台,加强中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和学生艺术团建设,不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大赛、艺术素质测查,多维度拓宽学生艺术实践路径。
2.拓宽艺术学习空间。为了发挥社会艺术资源优势和育人功能。江北区组织戏曲、杂技、民乐等高雅艺术走进了重庆18中、滨江小学等50所多学校,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2018年6月“玉带江北 美传山城”流动美术馆重庆江北巡展活动走进鲤鱼池小学和玉带山小学,流动美术馆以网上便捷、创新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空间与艺术空间的完美融合,成为学校师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美学素养的温暖空间。让师生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提升美学素养。对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对提升师生艺术修养和幸福指数,构筑和弘扬时代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意义。
3.互联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艺术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像从前只能从报刊、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方获取资料而受到地域限制,现在已经是无论你身处何地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搜索你所需要的资料。新冠疫情防控期,江北区各学校教师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教学,为学生推送优秀音乐欣赏作品、优秀的纪录片、电影、网上博物馆等网络链接,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声音、图像和文字都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三)优化艺术教育人才队伍
教师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源动力。为了保障艺术教育源动力不断激发,江北区组织全区各中小学40余名音乐教师成立了江北区教师合唱团,定时定点开展合唱训练,提升教师合唱教学和实践能力。组织校级领导、艺术教师观摩艺术展演、参加美术沙龙等形式多渠道拓展艺术教师专业视野,提升艺术教育人才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区教委鼓励学校聘请文化艺术界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活动的辅导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促进学校艺术活动水平不断提升。
二.艺术教育发展错落有致 各美其美彰显特色
(一)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多年来,江北区各中小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发展自身办学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区域教育特色,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重庆市美协和群众艺术馆等专业机构的高度评价。
美术教育方面,已成传统的玉带山小学的儿童版画、鲤鱼池小学的书画、钢锋小学的剪纸、劳卫小学的摄影、洋河小学头塘校区的儿童水墨画、东风实验学校的蛋壳画、华新小学的烙画、望江小学的泥塑等艺术特色突出;艺术表演方面,18中学、女职中的管乐、新村致远小学的民乐,女职中、新村同创小学的声乐,新村小学的舞蹈等作为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在市内外有相当影响。全区32所特色学校有13所是艺术类特色学校,占41%。其中,重庆市中小学美育改革实验校3所,重庆市学生艺术团3个,重庆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4所。玉带山小学还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鲤鱼池小学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二)注重环境育人
环境影响在美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江北区各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宣传栏等平台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在上级部门高度重视下,全区中小学加强艺术教育硬件建设,极大改善了艺术教育的基础条件。在全国屈指可数的玉带山小学的徐悲鸿少儿美术馆被中国美协誉为“神州第一馆”,成为重庆市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的展场。我区还积极整合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辖区内的观音桥广场、大剧院、音乐厅、公园、图书馆、艺术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三)用好艺术展示平台
通过多年的艺术教育实践,特别是“2+2”项目实施后,学生普遍掌握了至少1项艺术技能。在重庆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比赛中,江北区获9个表演一等奖,艺术作品获得10个一等奖,区教委还获得重庆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18年重庆市中小学学生艺术活动月各项视频比赛中,我区获得11个一等奖。重庆市第二十届中小学师生书法绘画大赛教师组毛笔书法比赛,江北区获得180个一等奖,240个二等奖,350个三等奖。在第三届重庆市“小白鸽”少儿舞蹈决赛中,我区学校获得多个一等奖。华新实验小学舞蹈《火星计划》还获得全国少儿舞蹈比赛金奖,并成为重庆17年唯一入选央视的舞蹈。
2019年5月1日,我区第十八中学和女子职业高级中学80名学生联合组成的管乐团在重庆市人民广场 “五一”升国旗仪式中担任现场伴奏,演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唱祖国》两首歌曲,获得现场群众一致好评。
三.艺术教育智育融合贯通 因材施教相得益彰
(一)整合区域艺术教育资源,为我所用
作为社会经济发达的主城区,江北区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重庆市歌舞团、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重庆大剧院、美术馆均在江北区域,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文艺团队和剧目的演出。为我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重庆市艺术学校等艺术教育专业学校加入江北,有效推动着我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当整合资源、认真思考、科学谋划,理清思路,制定出全区下一阶段艺术工作规划,为艺术工作再创新高打下基础。
(二)加强美育与多学科的渗透,亮我特色
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形成美育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实践探索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育改革试验校的建设,以点带面,实现我区美育教育全面开花。
(三)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促我成长
加强与文化委等单位的合作,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学校营造“雅”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尤其在艺术表演方面,我们将着力培养优秀学生艺术社团,提高全区艺术表演水平。
(四)抓实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提升艺术教育质量,助我发展。
通过区级艺术素质测评专家团队,指导区内各中小学规范开展艺术素质测评,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掌握学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并找出艺术教育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整改,让测评成为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有力手段。为我区下一步提升美育教育质量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 《审美教育》作 者:陈慧玲,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ISBN: 9787801694065
[2]《新时代呼唤大学美育教育新作为》作者: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汤旭梅 2019-12-13
[3]《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观念大转变大升华》来源:教育部网站,发布时间: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