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辉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灰古中学234000
【摘要】记叙文写作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以立意肤浅、条理混乱、内容空泛尤为突出,追本溯源,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本文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根据当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写作水平为目的,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与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作文在提升立意、理清条理、丰富内容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发展与提升;记叙文写作
思维导图,又叫树状图、心智导图、灵感触发图等,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相对抽象的文字表达,思维导图可以更形象、更“可视化”地表达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具体而言,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就包含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那么,如何把这一要求落实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借助其放射性思维模式、层递性线形信息链以及整体性、开放性特征,研究其在记叙文深化立意、谋篇布局、完善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策略。将思维导图引入记叙文写作教学,既为教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的平台。
一、借助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模式,高瞻远瞩,深化立意
立意深刻,是中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但如果一篇记叙文只原原本本地记叙事件或罗列现象,不能揭示事件或现象掩盖的本质,那么这样的文章将会失去作为教育载体的意义。记叙文不仅要准确生动地描述事件,更要揭示出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在立意上突破作文的平面,向纵深发展。
思维导图由中心主题和若干层级的分支构成。中心主题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符号或一个图形,它一般位于导图中心位置,并由此开始,把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思维结果,以辐射线形与之连接起来,作为第一级分支。以此类推,第一级分支再作为次中心主题,成为下一级分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起点。若干不同级别的分支从中心主题延伸出来,构成了思维导图的主体。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若干分支以相互隶属或相互关联的层级关系呈放射状表现出来。借助思维导图的这种层级性、放射性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命题目标明确而又无所束缚地驰骋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以深化文章立意。
以命题作文《一件难忘的事》为例,多数同学一般在开头或结尾写到“这件事至今都难以忘怀”来点题和表达感悟,这立意明显很肤浅。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先以题目中的“事”“难忘”两个词作为第一级分支的次中心主题进行发散思维,先以“什么事?”发问,得出“郊游、第一次做饭、一个陌生人的帮助”等主要事件,再以“为何难忘?”发问,得出“懂得了一个道理、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这样的结论。假若我们选定“一件难忘的事”是“第一次做饭”,可以得出如下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辛勤付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人生要勇于尝试;了解父母平时劳作辛苦,学会感恩父母……如果文章上升到以上感悟和启发,立意自然高深了不少。
如果能不仅仅就事论事,而由此及彼、由“我”及人、由个人及人类展开思维,立意会更加高深。
清代邹祗谟在《远志斋词哀》中说:“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强调作文要善于借助“形”或“事”来表达阐述“神”和“意”。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凡人小事、平常景物,只要用心去感悟,就能透视出它们蕴含的深邃哲理。“第一次做饭”即是如此,“第一次”何尝不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独自远行……无数第一次串联起成长的轨迹,构成了人生最真实的体验,也使生命得到不断完善和升华……文章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情感升华,立意自然随之深化。
文章立意是否深刻,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理性思维的发达程度。没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就表达不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无法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材料(所叙事件)是记叙文的“血肉”,中心立意是记叙文的“灵魂”,借助思维导图则可以引发感悟,使“血肉”中开出“灵魂”之花。
当然,想要立意深远,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在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引领他们站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站在人文历史的高度、家国情怀的高度以及传统文化的高度等来鸟瞰文中的人和事,立意自然深远。
二、借助思维导图的层递性线形信息链,谋篇布局,理清脉络
“作者思有路,遵路思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二韵》)意思是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认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必须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反过来,作者写作时要想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写作意图,也要有清晰的思路。
文章确定立意之后,就要开始提纲挈领谋篇布局。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谋篇布局巧构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维导图由中心主题和若干层级的分支共同构成,其层级线性结构有利于梳理信息脉络。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发散思维所获取的作文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然后再通过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把它们填充到各层级的分支中,最终使学生原本抽象的思维得到外显,形成一个结构严谨、切实可观的“思维导图”。
这个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地梳理习作思路,理清脉络。
同样以“第一次做饭”为例,“做饭”的过程是全文需要描述的重点,那么,如何把这个过程条理清晰的表现出来呢?这就需要谋篇布局,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能含糊。
要先写做饭的起因,再写做饭的经过。写具体做饭环节之前,还要先简笔交代打算做什么饭,蒸米饭还是煮稀饭,炒青椒肉丝还是西红柿鸡蛋,如果是现买食材,也要交代一笔,但无须赘述,否则冲淡了“做饭”这个主题。然后再写做饭之前的准备。这个环节也要交代清楚,当然也不可过多笔墨,点到即可,但必不可少,否则既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不能契合“第一次…”这个题目。
作文的重头戏是写做饭的具体流程。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它分解成几个步骤。以炒“西红柿鸡蛋”为例。
第一步,准备食材。西红柿、鸡蛋、葱、蒜、姜等。据实简笔交代。
第二步,处理食材。处理食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要理清其中各个环节的先后关系。先写剥葱、蒜,为了生动形象,可以运用修辞适当描写。如:大蒜脱掉了紫色的外衣,露出洁白如玉的身体,有的头上还顶着一点碧玉般的嫩芽。再写清洗食材和切葱姜蒜、西红柿。清洗的环节一句带过即可,但“切”的环节可以多写几句。
第三步,生火炒菜。这是做饭难度最大也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必须重墨描述。如:油开始冒烟了,我赶紧倒入葱花,用铲子翻了一下,锅里立刻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吓得我连忙后退了几步。妈妈笑着说:“不用怕,因为铲子上有水,水遇到热油就会‘爆炸’,下回记得把铲子上的水擦干净……”
注意,具体炒菜也有一个先后过程:放油——葱花——鸡蛋——西红柿——姜丝、蒜片——盐、糖、鸡精。在具体行文的时候,要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
第四步,装盘上桌。这里也可以具体描述一下菜的品相和味道。
三、借助思维导图的开放性特征,修补分支,完善内容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离不开修改。通常,文章的修改是在作文完成之后,但此时学生往往已经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向完成作文,有些问题很难矫正,对于考场作文,就更不存在修改这一说了。若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完全可以将“修改”置于写作之前,来解决选材、炼材这一难题。
思维导图在设计上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破坏全图整体结构的情况下,在任何一个分支的前面、后面以及平行级别延伸出新的分支。这一优势,使得学生在构思阶段就可以完成修改和补充,进行内容上的完善。学生在浏览整个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一旦头脑中有灵感闪现,可以立即在该分支的前、后或平行分支上延伸出新的分支,补充自己的新想法,不合理的也可以随时删改。在着手写作时,也可以边写边思考已完成内容,发现不合理之处,立刻在思维导图上进行修补。
记叙文六要素中,事件的起因这个因素必不可少,否则会缺乏逻辑,文意不畅,给读者造成疑惑。以上文写“做饭的起因”为例,可以有以下构思:母亲节到了,想送一件特别的礼物感恩母亲;周末,父母因为临时加班,无暇为我做饭,饥肠辘辘的我决定自食其力;五一劳动节,老师布置了一项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任务,还要求拍照上传,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迫不得已拿起了炒勺等。
到底文章选哪一个起因,是和后文写做饭的准备和做饭的过程密不可分的。因为是第一次做饭,对具体流程一定不熟悉,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仔细回忆母亲做饭的过程,还是用手机查阅做饭的方法,还是打电话咨询母亲,或者母亲在一旁现场指挥。如果起因是父母加班,只有我一人在家,后文就不可能有母亲在一旁指导,否则就前后矛盾。这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修补思维导图在具体写作前得到解决。
详略得当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详笔浓墨重彩尽情描绘,略笔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凸显重点,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如写切葱姜蒜环节,因为蒜滑溜溜的不好切,可以就“切蒜”细笔刻画,表现“我做饭之难”:大蒜滑溜溜的,我左手按住蒜瓣,右手握着刀,刚小心翼翼地切了一下,它突然从我的手中滑了出去,差一点切到手指。再如写搅拌蛋液:在筷子的飞速搅动下,蛋清和蛋黄很快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飞速旋转的旋涡。总之,哪儿详写,哪儿略写,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斟酌修改后敲定,以免行文时出现问题。
可以说,思维导图修改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文构思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是学生延展思维、激活知识储备、深入挖掘素材、完善文章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为学生最终的书面写作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综上,思维导图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形式,其辐射状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桎梏,开拓写作思路,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进行主动建构,使文章融入更多体现个性特征的元素。它犹如一枚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记叙文写作的密码,使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充满着灵性。
参考文献:
罗培蓓:“思维导图”引领下的抒情类记叙文写作摭谈[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年03期
邵靖丹:思维导图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立意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兰雅文: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思维训练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18期
鲍维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