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 山东省 德州 251100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所以,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那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呢?经过我长时间的探索、实践、总结,现将几点不成熟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利用“牵引扶帮”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自我阅读的本领,把注意力放在阅读的过程。这一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学会阅读,积极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以求达到运用。
二、课堂中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1、抓住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例如教《北京的春节》,我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立刻会提出:北京的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和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有何不同?学生自己有了问题,自然会主动读书,在书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2、抓住两篇课文的异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把两篇课文对照起来学习,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又有利于对表达方法的更多领悟。所以,我在讲述《藏戏》时,因刚刚 教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虽然两篇文章都是介绍民风民俗的,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于是,我就借助学生的预习和课堂上的自学,在正式进入《藏戏》文本之前,我就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顺序”、“表达的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再去进入本文的学习。我想,这样的处理方法是站在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起点上,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再去回落到文本细节上。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人物特色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重点句,而这些重点词句大多又和课文的中心紧密相关的。比如教《一夜的工作》可引导学生提出:“生活简朴、工作劳苦”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几点?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读教材展开讨论,学生就会产生对周总理敬佩和爱戴之情。
4、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方法
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教学《灯光》一课,让生找出本课写作方法与以前的课文有何不同?感悟倒叙的写作手法。有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现实继续写灯光。理解这种写作方法,首尾呼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提问多不一定教学效果就好,满堂问不等于启发式,要摒弃一切无助于学生思维、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里的关键是课堂要提启发性的问题。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问得太平直,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这种问题的用处不大。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没弄明白,就像猜谜语也没有什么好处。问题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几句,很难说他对,很难说他不对,这种问法最不好,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反而会养成他们说空话,敷衍了事的习惯。提问不是走过场,有那么回事就算;也不是要考考学生,更不是为难学生一下。提问的目的是要促使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三、课后复习巩固,加深记忆能力。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可以看出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加深记忆,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有些知识难点、容易忘记的记忆难点通过课后复习能够及时加以巩固,加深印象、增强理解,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
四、教会阅读方法,达到课内外结合,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有一本读书笔记,学生每日要摘录一定数量的好词佳句,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一个阶段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利用课外阅读帮扶课堂教学,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大量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草虫的村落》后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昆虫记》,使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