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覃少群
[导读] 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接受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把新概念,新命题积极主动地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的过程。
        覃少群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陶邓镇民族学校  广西  来宾  546136
        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接受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把新概念,新命题积极主动地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呈现课程内容,然后学生通过听讲、讨论、讲评等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新知识作为有意义的知识构建为自身的知识结构。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的掌握和接受,老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这种接受性学习存在明显的弊端: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式,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而且与此同时教师也疲与应付,真是苦不堪言。
        幸运的是新课改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大力倡导下,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不断地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在教学舞台上刮起一股清新的风,学生的主角地位日益得到体现。以发展学生智能,注重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深受欢迎。这种学习主要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明显,但是有些教师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存在形式化与绝对化的情况:“重现象,轻本质;重自主,轻指导;重感情,轻训练;重活动,轻思考,重拓展,轻文本。”对于教学改革不能很好地深入理解,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完全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走向极端。以至于无需探究的问题也要去探究,往往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这样不但探究失去了意义,而且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所以说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接受性学习,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写不好字,读不好书,没有一定的语文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不能一味强调探究,影响教学质量,应该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缺的两个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思考的,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引领(主导)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进行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使其学习能够朝着有效性学习的方向发展,所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更适合于创造力的培养的目标的有效实现。新一轮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我们要辩正地看待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坚持变革与继承的统一。要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必须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接受性学习时要避免机械和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运用探究性学习时,要努力体现情趣性,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还要防止形式化倾向和滥用化倾向。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单元内容和不同课型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两种学习方式。凡是应用接受性学习更有利与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就选择接受性学习方式;反之就选择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凡是把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就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自然结合,让它们相得益彰,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本人一直在做尝试,并为之付出一定的努力,在尝试过程中,我重视榜样的力量、重视宣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慢慢提高了认识并且逐步达到目标要求,此外我还注意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多重评价,多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低年级的拼音教学是重点,是基础,低年级老师应灵活、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求得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效果和效率。低年级的学生有了部分生活经验,在激趣导入之后学生的读与写就得及时开展,编唱声母儿歌等活动既能让孩子们掌握汉语拼音,又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认知必须要会读字母,但是使抽象思维形象化还是需要接受性学习,毕竟孩子们的能力还很有限。
        二、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掌握字的写法和用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写字之前很有必要以传统方式让孩子们接受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还有就是汉字的基本笔画的写法也要作一定的指导,并且让学生欣赏老师或一些名家的书法作品,潜移默化中学生初步知道了字的美体现在哪,同时也有了努力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记住内容,用好字,有时我们还会进行扩词训练,此项活动中扩词扩得多而且扩得好的都是悟性好的,知识面广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所以说,在引导孩子进入科学殿堂的大门时兴趣的激起很重要,但是让孩子接受一些规则,了解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对于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口语实际”是听与写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的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进行,”可见,一定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交际之前孩子们一定要接受老师的指导,知道如何交流,如何倾听,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之后还要接受老师对于这一课内容和方法的总结,为下次更好地交际做准备。
         四、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策略,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初步具备整体上把握自己的阅读方向,正确地策略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但不是说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阅读要尊重文本。教师在教学前必须钻研教材,深刻领会课文地人文内涵、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以课文中人物的高尚精神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便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去探究相信会事半功倍的,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之后教师一定要做必要的总结或辅导性说明。
        五、作文教学中我平时注意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教会学生让他们善于从阅读材料中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作文的修改能力。这些属于接受性学习的范畴。在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去表现内容,效果就很好了。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或教学内容,做到有备而来,时刻关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学生的发展,合理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让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实效性有所提高。在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极力避免在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重自主,轻知道;重感悟,轻训练;重形式,轻内容;重拓展,轻文本;重活动,轻思考”的不良倾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