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举三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 甘文燕
[导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禁锢在学校,
        甘文燕
        广西南宁横县横州镇柳明小学 广西  南宁530300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禁锢在学校,而应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广阔天地。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孩子的教育成长道路上缺一不可,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要适时承担起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培养祖国新世纪素质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实践。
        
        陶行知是我国20世纪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一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生活,就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教育是与人生相伴的终身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社会即学校,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他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士农工商,畜牧渔林,三百六十行,都有其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他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课程回归生活,留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生活的结合。所以,学校教育不应脱离社会实际生活,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应从生活中来,到社会里去。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让学生积极投身于他们父母正面的生活,结合时代主旋律,为党和人民培养出拥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小公民。
        二、当前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首先体现在思想上不重视
        思想上的不重视主要指的是部分家长和学生。现在社会竞争强烈,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都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优质学校。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侧面也反映出一部分家长的“唯成绩论”,学生在校的人格教育是否健全,学生是否拥有快乐童年,他们丝毫不在乎,只在乎那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以分数论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学生久而久之也受到影响,下课后只会在教室埋头苦读,更有甚者为了逃避责难,“假装”读书。还有些家长疲于生计,觉得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认为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干脆做起甩手掌柜,很少过问,更何谈家庭教育。
        (二)其次是观念的不正确
        以上家长和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不正确所导致的。观念的不正确体现在多方面: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正确,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正确以及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不正确。学校教育模式不正确体现在关起门来搞教育,整个学校像个鸟笼,禁锢着小鸟般的孩童们欢乐自由的生活。教师教学方法不正确体现在教学唯教材、教参重要,过于分析,固化呆板,没有将书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家长和学生观念不正确则体现在过度依赖书本,学只是为了一个好分数,一个好未来,只关注教材上的知识点,没有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更没能把所学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推进社会、家校社会实践共合作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地位,社会实践教育从哪来,从日常生活中来,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的思想不谋而合。那么,社会实践教育如何展开?笔者将从下面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去论述。
        (一)社会首先要辅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首先,社会要辅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基本内容。青少年学生还在学习阶段,社会阅历不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深,但只要牢记在心,随着自己年龄、知识、阅历不断增长,会明白得更多、更深、更透。
        在6月15日,我们学校三年级师生代表到新福镇北联村委小学开展预脱贫摘帽贫困村建档立卡户学生结对帮扶工作,这是当前全国上上下下开展的扶贫工作中有关学校教育帮扶的部分工作内容。这项活动顺应了时代的主题,我们学校的学生也为祖国发展贡献出应有的贡献。从国家层面来讲,实现了和谐的价值目标,先富带动后富。给那里的贫困孩子送去书包、文具、课外书、棉被等生活和学习用品,整个活动处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在社会层面,实现了平等的价值目标,一次帮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能证明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公民个人层面,实现了友善的价值目标。城里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紧紧地手拉手结成对子,他们脸上挂满笑容的画面我至今记得。自从参加这次活动,城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发生了变化,学会关心父母,争着做家务了,这比任何说教都有用。
        (二)学校其次充当有力的主体推进者
        其次,学校要充当有力的主体推进者,学校教育是主体,在学校里,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生观教育。但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投眼于校园内,要实行社会实践教育,就要把原来的鸟笼子打开。由于各种因素条件的制约,就算不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也要把社会上有益的课外知识,满满正能量的人物请进学校,去充盈引导孩子们的内心。
        (三)家庭最后有不可推卸的执行力
        家庭教育是基础,每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小孩的成长。小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的塑造以及品质的培养都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
        所以要想开展好社会实践,家庭有不可推卸的执行力,家长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重视生活教育,重视终身教育。
        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小学阶段来说,也不能只着眼于成绩好,因为成绩好固然也不能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基本的生活教育,要让孩子过好的、有目的的生活,他们也就能接受好的、有目的的教育。父母也是陪伴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重要人物,要重视终身教育,坚持社会实践教育,来自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四、三力齐举,共创合作新局面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党和国家时刻心系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未来。学校、社会、家庭应当合作起来,三力齐举,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引导,家庭为推进,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念,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践行社会与生活的课程资源观,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从这个层面上把好“立德树人”的关,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