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 何艾 彭艳蛟 刘明清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绵阳 []621000)
摘要:心理复原力是高中生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要运用的重要心理资本。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积极心理团体干预,探究了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对高中生心理复原力的改善作用。结果发现,干预后,实验组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身高,而对照组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下降;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复原力没有显著差异,后测中,实验组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可有效提升高中学 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复原力 积极心理团体干预
1 问题提出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国内外研究者均发现,在面临相同的压力事件,有些人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问题,但有些人却能很快适应并恢复到健康的状态[1][2]。研究者将这种心理能力称之为“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
心理复原力在国内又译作“复原力”“心理弹性”“韧性”“抗逆力”,是一种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的心理资本[3]。心理复原力的概念发展经过了特质论、过程论和结果论三个时期[4],但不管从哪个理论角度出发,心理复原力都包含两个核心特征:(1)个体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危险、压力或逆境,这些危险、压力或逆境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高度负相关,比如失业、失恋、亲人去世、遭遇车祸等;(2)即使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这些,个体的发展基本正常,心理健康保持良好,至少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正是这两个要素构成了心理复原力的本质。从过程论来看,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成功应对困境的过程,因此,通过设计干预手段提升个体的心理复原力是可行的[5]。
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较多,大多数集中在受灾难人群、贫困大学生、民族地区学生、留守儿童、贫困人群、受欺凌者、癌症患者、飞行员、护士等特殊人群[6][7][8],但对高中生群体的研究较为少见。研究的干预手段有箱庭疗法、内观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正念和慈心冥想等[6][7][8][9],干预效果包括强化积极和弱化消极两个角度,干预内容的选择大多是在理论指导下分为精神的、情绪的、认知的、行为的、身体的、其他六个类型[10]。积极心理学近几年备受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它的众多观点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有研究者运用积极心理团体在大学生群体[11]、中职学生群体[12]、专科学生群体[13]中开展了心理复原力干预,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复原力。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同时面临着繁重的课业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家庭社会期待,这会对高中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和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绵阳市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心理复原力分数较低的27%,经随机分配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员共42人(男生18人,女生24人),对照组成员42人(男生19人,女生23人)。所有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均完成了实验。
2.2 测试工具
Connor和Davidson在2003年编制了心理复原力量表(CD-RlSC),该量表的英文版包含25个题目,下分5个维度,分别是控制、接受变化、精神影响、能力和忍受消极情感,α系数为0.89,再测信度为0.87。于肖楠、张建新[14]等对该量表进行了中文版修订,量表中文版依然包含25题,采用5分Likert形式计分,量表子维度修订为3个,分别是乐观(4题)、坚韧(13题)和自强(8题),修订后中文版量表的α系数为 0.91,CD-RISC与自我韧性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1,说明中文版的CD-RIS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 0.88.
2.3 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两组学生在进行团体辅导前后都进行了心理复原力测量。前测数据为心理筛查数据,后测时间为进行心理复原力干预后一周。实验组接受7次(每次60分钟,共420分钟)的心理复原力团体辅导。对照组无干预。
2.4 团体辅导方案
研究者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在心理教育工作实际,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指导,参照宾夕法尼亚大学韧性项目(Penn Resiliency Program,PRP)设计了团体辅导方案。PRP是塞利格曼为10-14岁青少年设计的心理复原力干预项目,该项目已经经过 19 个研究验证[15],发现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经修改、调整后,课程具体内容如下:(1)“很高兴认识你”,目的是向学生介绍课程,并建立融洽的关系,建立团队凝聚力。(2)“情绪 ABC”,目的是介绍情绪 ABC 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到事件-想法-情绪之间的关系,并运用ABC理论分析困境事件。(3)“我原来这样想的”,目的是介绍维纳归因理论,尤其是其中永久性维度。帮助学生练习在短剧中识别出永久性想法并对演员们最初的解释风格生成替代的解释。(4)“主动建设性回应”,目的是介绍Shelly Gable的积极沟通理论,帮助学生在日常人际中掌握更积极的互动方法。(5)“想象力是无穷的”,目的是介绍行为技术,帮助学生使用放松训练、视觉想象等方法应对不良情绪或压力情境。(6)“性格优势”,目的是介绍VIA性格优势理论,并帮助学生寻找和运用自己的典型优势。
2.5 干预过程
前测:2019年10月,在该校新生入学心理筛查中加入心理复原力测评内容,收集到全校高一新生心理复原力数据作为前测。选择其中得分较低的84名学生参与实验,经过班主任宣讲,结合学生意愿,其中42名参与实验干预,另外42名作为对照组。
干预:10月-12月,实施者在该校心理健康中心举行团体干预辅导,每周一晚上7:00-8:30,连续6周。每次团体辅导活动均包含四个环节:热身活动,转换学生状态,激发学生情绪;上周作业反馈,对上次活动的作业进行现场交流;主题活动,充分运用小组讨论、个人分享、集体展示等形式对本次主题进行训练;结尾活动,成员一起分享感受与所得。
后测:后测在团体干预结束后一周进行,全体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完成心理复原力量表,因为学校集体管理之便,整个过程没有成员脱落。
2.6 数据处理
在收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前、后测数据后,使用SPSS 18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在CD-RISC量表总分上的前后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团体干预是否有效,需要首先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同质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在心理复原力上均没有显著差异(t=-1.88,p>0.05),说明两组学生同质。经过干预后,结果发现(见表1),实验组后测心理复原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7.79,p<0.001),说明团体干预对学生心理复原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复原力上的差异检验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在CD-RISC量表得分上的前后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是否是时间或其他非团体因素造成了心理复原力的差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的前后测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见表1、表2),实验组后测心理复原力(t=-12.85,p<0.001)及坚持(t=-11.52,p<0.001)、自强(t=-5.49,p<0.001)、乐观(t=-3.46,p<0.001)三个子维度得分都显著上升,而对照组后测心理复原力(t=11.51,p<0.001;)及其坚持(t=8.18,p<0.001)、自强(t=7.45,p<0.001)、乐观(t=5.74,p<0.001)三个子维度得分均有了显著下降,可能是由干预结束后时间已经临近期末,对照组学生感受到了较强的考试压力。
4讨论
4.1 积极心理团体干预方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复原力
本研究开展以前,笔者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累计了大量的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复原力干预方案,最终选择以中小学学生群体中更容易被人理解的积极心理理论为指导制定了团体辅导方案。结果证明,该方案对于高中生心理复原力的提高是有效的、全面的。
本研究的结果和国内众多研究者相关研究发现一致,有研究者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使用积极心理团体干预方案对心理复原力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提升[6][10][11],且在坚韧、自强、乐观分维度的得分在干预够后也能够显著升高[10]。本研究的团体干预方案综合运用了积极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在认知理解、情绪调节、沟通方式、行为调整等方面重点干预,还高中生活中常见的考试压力、家庭期待、人际关系等挫折事件进行了团体动力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实现了个体成长。此外,本研究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范围更广,除了认知、情绪,更涉及到身体和精神层面,因此本研究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可以尝试用于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4.2积极心理理论在高中心理复原力培养中的作用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众多观点开始在教育界中流行起来,许多学者提出了提出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提升心理免疫力为目的,使得个体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复原力是积极心理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认为人类本能地有从灾难、困境、挑战中恢复力量甚至实现个体成长的能力。对当前高中生来说,他们会遇到很多时代性的挑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避免压力事件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培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面对压力事件,识别和运用本身的独特优势,调动个人内在潜能,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效果。
4.3 研究局限及展望
结合干预参与者对项目的反馈,本研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时间设计,大多数认为每次90分钟的干预时间较长,会导致晚自习时间错位,部分学生会担心晚自习内容错过而无法认真参与干预。二是课程介绍理论环节较学术化,对高中生来说比较晦涩,部分同学在这个环节听不懂。三是每次上课发放资料较多,难以收集整理。
基于这些不足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一是精简每次干预内容,时间尽量控制在1小时内,且时间安排和晚自习保持一致。二是视情况取消或缩减理论介绍环节。三是干预实施前可将所有材料编印成册,将理论内容放在扩展阅读部分。同时,本研究考察了积极心理团体干预方案对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复原力的干预效果,但在其他基层教育学生群体中是否有相应的效果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5结论
本研究发现,对高中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团体方案干预后,其心理复原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学生,说明积极心理团体干预方案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Anthony N. Maluccio, DSW. Resilience: A Many-Splendored Construc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2, 72(4): 596-599.
[2] 陈彦垒,叶宝娟,胡竹菁.青少年学业复原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3):377-380.
[3]王丹,张日昇.团体箱庭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过程与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5):923-929.
[4]阳毅,欧阳娜.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5):539-541.
[5]Leipold B, Greve W. Resilience: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coping and development. European Psychologist, 2009, 14
[6]李蔓荻,夏斌,高万敦,谷晓红.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J].中医教育,2013,32(04):49-52.
[7]窦欣宇,朱守林,周晓敏.心理复原力及反刍性沉思在胃癌患者术后压力知觉与创伤后成长间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06):424-425-426-427-428-429.
[8]戚菲,刘军,项瑛,史万里,阮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飞行人员心理复原力训练的探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9,35(06):521-523.
[9]李仁莉,戴艳.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04):286-294.
[10]林东慧. 大学生心理韧性干预效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11]林昕.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罗珊. 团体辅导对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13]熊庆秋.团体辅导提升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09):1136-1138.
[14]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05):1169-1171.
[15]Howard, M. J.. An evaluation of the penn resiliency program for disruptive preadolesc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 Ph.D.Dissertations. Liberty University,201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group intervention on
resilience of senior school students
Zhangdong Heai Pengyanjiao Liumingqing
(Mianyang nanshan senior school, Mianyang 62100)
Abstract Resilience is an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senior school students to use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positive group intervention on resilience of senior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a 6-week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re-te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post-test,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t shows that positive group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senior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enior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positive group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