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玲娟
浙江省天台县福溪街道中心小学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美育,这是大部分小学在该课程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之一。借助美育来加深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掌握程度,同时,以此来引导学生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并 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文通过了解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的意义入手,并结合具体教学方案来加深对美育的了解程度。
关键词:渗透美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措施
引言
美育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在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有效丰富该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 导学生们体会文字语言及生活行为的美,以此为切入点来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渗透美育,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氛围,降低这一课程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通过给学生们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来帮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引导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传统的教学中仅依靠课本理论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近些年来逐渐提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美育教育。借助美育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 堂中通过提高学生们对审美的认知能力,来加深他们对社会人格美的欣赏,进而进化学生们的心灵感知。通过渗透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们从小建立美好的理想并形成良好的人格,有助于学生们从小 树立良好的三观体系,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二)有利于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为小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们从小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美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社会中优良品质的美,以此来鼓励学生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美育教育的渗透,不仅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的必要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日常授课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美育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措施
(一)创设情境教学空间,渗透美育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美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审美方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与美感体验视觉。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空间,运用真切的语言来烘托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到柔美的意境中,在“春和日丽”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接受美学教育的熏陶,不断提升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质,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态,做一个热爱祖国,满腔热血,积极好学,善良天真的好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共鸣,让学生充分学习道德品质。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展一系列与美学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学生保护资源保护大自然,让学生通过主题式的学习来感受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境美,之后,再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明白欣赏大自然之美、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日志进行深刻的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从心灵深处去回味美学教育的真理,从内心深处去敬畏农民伯伯辛勤的付出,表达对热爱祖国英雄烈士的敬畏之情。
(二)创设行为教学空间,渗透美育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思维,把握具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将具体的道德行为与美学教育转变为行为教学模式,运用具体的行为带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高度理解行为习惯的良好品质。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学习美学教育的良好品质。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通过渊博的哲学知识来感化学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渲染与引导,教会学生“正衣冠、懂明理”的道理,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珍惜粮食”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用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对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农民伯伯种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行为感受一下在烈日炎炎下农民伯伯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粒一粒的种植粮食,背后撒下了多少辛勤劳动的汗水,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行为教学,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和珍惜粮食的美好品德。最后,教师再给学生播放一些与勤俭节约美好品德有关的视频供学生学习,切切实实的让学生引发深度思考,从心底里认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三)创设意境教学空间,渗透美育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是她们的天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活泼好动的意境教学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去感知意境美,享受美学教育的中心主旨,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很多内容都是以说理为主,小学生思想境界还没有那么高,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营造美学教育的教学意境为学生讲解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将无形的道德思想转变为具体的道德行为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和情感交融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理深处。
例如: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画像的形式来介绍自己,正确的学习“活泼、天真、烂漫”这些个性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为自己画像,充分认识自己,然后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学生进行辩证式的回答,比如说,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白皮肤的女生好看还是黑皮肤的女生好看?”学生的回答是“白皮肤的女生要好看一点。”教师再问“那黑皮肤的女生难道不好看吗?”学生这样回答“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色,没有具体的美与丑,只有心灵美才是最美。”通过这样的意境教学空间,启发学生要学会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美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不二选择,对学生渗透美学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美感体验,还可以引导小学生接受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教会学生分辨道德的真与假,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素养,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欲望,让学生不断的升华情感体验,丰富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林敏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78):124.
[2]贾丽君.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绘本的应用探究 [J].新课程 (上),2018(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