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丽
威海市第七中学 264203
最初人们认识新事物都是去探究,然后根据自己的探究成果来认识新事物,技能的习得也是这样,这是生命成长的规律。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已经转变为学习别人的经验为主,而自己去探究的却微乎其微了。可是每一项新发明、发现都不是仅仅靠别人的经验获取的,虽然很多都是以别人的经验、知识为依托,但重点在于他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探究过程,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正是这种探究的精神才促就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发展能力,知识更新速度快,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而如果教学还是遵从于老的方法,学生学会的知识往往是“过时”的,以我经历的大学教育为例,大一时学校制定了四年的新技术培养计划,但是到大四毕业时会发现,大学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早已淘汰,但对于刚新兴的技术大家却了解的甚少。为了能让学生“与时俱进”,并能引领时代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保持探究的本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探究。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共同的研究,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们结合信息技术知识的开放性、内容的扩展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学生现在的学习能力,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课堂实践发现问题再改进。通过几次改进之后形成了目前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用搜索引擎开启探索之旅”中的部分内容为例来讲解我们探究的成果。“用搜索引擎开启探索之旅”是在第一册上《让因特网成为工具》的基础上,将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有价值的图文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上的过程。下面是对部分环节的处理。
1、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首先是第一块内容:复制并保存文字。由于是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的初级阶段,为了让学生有据可循(课本上有相关的操作步骤),我采用让学生完成课本P49-51页的实践活动——保存“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在整个过程中,我完全让学生去做,不给任何的提示。在达到规定的时间后,我会进行提问并找同学演示如何操作。
问题一:你认为你没有完成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原因,以某一个班的回答为例。
学生回答:刚开始不知道要做什么?
补充问题1:老师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为什么不知道呢?
学生回答:由于我刚才没有认真听。
学生回答道这里,我没有生气和责任他,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犯的错,我相信跟他犯同样错误的学生也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问题二:老师要求大家完成什么?
学生回答:从网上保存“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
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些同学没能及时提取出问题导致后面无法进行,还有部分同学提取问题错误,保存的内容不对。
问题三:如何查找“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
学生回答:运用搜索引擎来搜索,我用的百度。
这时我会点出同学在这里犯得错误,比如在地址栏输入关键字。
前期工作做好后,接下来该找同学来演示了,一般同学们都积极主动来演示,我的要求是边操作边讲解。主动来讲解的学生一般都能顺利的完成实践活动,所以登陆百度查找内容,然后选中内容复制,并粘贴到新建的文本文档中,这些操作基本上都没有错误。问题一般出现在最后一步:重命名,很多同学会把这步给漏掉。
问题四:这位同学,做的很好,但是还是不够完美,谁来补充下。
学生回答:没有给保存的文件重命名。(少数学生能意识到这点)
课堂进行到这复制并保存文字的基本要求完成了,接下来拓展文字可以保存到word文档中吗,同保存到文本文档有什么区别。由于刚开始我没有限定保存到哪里,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同学保存到了word中,这时我就可以运用这部分同学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向前借鉴,积累经验
第二块内容是保存图片,由于有了第一块内容的经验,大家完成的就比较顺利了。所以第一块内容中的问题一和问题二在这里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在问题三有部分同学会出错,为了保护出错同学的自尊心,我会自己演示。
演示:没有选择分类搜索中的图片来寻找目标,而是用网页类。
这时一些同学会觉得错的很可笑,大声说没用图片类。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犯错的同学思维不够仔细,没有及时变通,我会进行点拨,并给予鼓励性的话语。
在找到图片后同学们基本上都能找到保存的方法,但是这时我会将注意力放到他们易犯错的重命名上。
3、对比分析,深化拓展
两块内容学完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保存文字同保存图片有哪些相同处又有哪些不同处。同学们一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相同点:都要先选中目标,再操作。都需要重命名。
不同点:保存文字直接复制粘贴,图片可以右键/另存为,用对话框进行保存。
问题:保存对话框除了选目的地和重命名外,还可以实现哪些操作,自己探究。
通过这一个环节,同学们分析得出了保存文字和保存图片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加深了理解,并由此引出了对保存对话框的探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点。
以上就是对搜索网页信息部分内容的处理,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已经较原先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一步步的实践、改正,我们会逐步来完善教学方法。我知道这离真正的让学生去“探究”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会一点点的接近,让生命化课堂不是一句空话,切实遵从学生“探究”、认知新事物的本能,让时代充满智慧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