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艳芬
花都区梯面镇梯面初级中学 广东广州 510870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灵活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判断。初中化学是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等做最基础的知识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学最需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分析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根据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应如何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 化学课堂; 创新教育
引言
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符合当下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而学科本身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1]。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利用独特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化学学习思维。
1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初中的化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化学概念,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化学教材演示环节仅利用互联网进行观摩学习,而且大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化学成绩,通过大量刷题、死记硬背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化学知识,有部分学生戏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中仅仅只记住了化学公式和内容,并未完全掌握其蕴含的哲理,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课堂产生厌烦和轻视心理,更无心利用创新思维深入探求化学价值。
1.2教学手段落后
化学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巧,但部分教师更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动手操作对学生记忆的刺激,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无法有效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在操作中创新理论知识。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无法掌握最新的教育资源,化学课堂守旧现象严重。教师无法根据新型教育手段对化学课堂进行创新改变,学生的思维由此固化,部分教师在讲授化学课程内容时,并没有结合当下最新的化学案例,导致学生的化学视野狭窄,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落后于社会。
1.3作业设计死板
课程作业作为学生巩固旧知识和习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方便学生创新思维的出现。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对作业进行合理设计,为学生布置较多的辅导书和试卷,大量同类型的题型使学生掌握考试技巧。但这种作业形式缺少创新点,不利于学生发掘知识中的新方向,导致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应用能力出现模式化现象。甚至部分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味按照答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模式化训练纠正,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强行中断,在未来化学知识学习中形成形式化特征,阻碍学生进行创新创造。
2 提升化学课堂中创新思维的方式
2.1 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初中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因此其容易感觉到化学知识过分抽象和生硬,对化学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合理关注学生对化学的认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念,利用课前互动引起学生对所讲化学知识的兴趣。课前互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化学内容,再利用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从化学呈现的表象出发,设置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思考问题的答案,教师设置问题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不仅通过化学知识解答问题,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科,如数学、语文等知识经验综合看待化学现象。
教师在进行授课环节时,需要利用化学课程的重难点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问题的形式不断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化学内容,对于难度较高的化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实验步骤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行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其思维分散至其他物体中。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课时,教师通过电解水实验进行导入,提问‘原子的性质是什么’接着教师可以播放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提问‘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微观的原子结构,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原子和核外电子的关系及原子粒子的电性,推导其关系公式。
2.2 利用工具,提升效率
化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前,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合理创新和改革,关注最先进的教育辅助手段。目前微课、慕课、交互式白板等的出现,帮助教育课堂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可以着眼于信息化设备的教育功能,学习和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片段式教育;利用慕课扩大学生的化学知识覆盖面;利用交互式白板推进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观看线上课程时自由表达自身对化学现象的看法。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线上课程的回放功能,及时查漏补缺,对尚未掌握的化学内容进行深度感知,从中发现自身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并利用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课堂的理论性教学时间,通过丰富的画面提高课堂的效果。
2.3 丰富实验,注重互动
想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步,化学教师就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编制趣味性的化学小实验和创新性科技活动,创造实验机会,将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转变成真正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的难易程度,让学生独创化学实验,并对学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及环节进行推导和启发,支持学生利用活动提出创新性问题和新的观点,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即使学生表达有误,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科研调查,利用小组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多项交流中更新自身意识。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过程,并总结实验结论,师生之间可以对自身所得结论进行质疑和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良性精神。另外,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改进实验步骤,使实验结果更加合理准确。在学习《燃烧与灭火》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燃烧的示范操作,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的重难点,之后可以请不同学生进行灭火的实验流程。首先可以让学生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进行猜测,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灭火方式,例如用嘴吹灭、用杯盖扑灭、用水浇灭、用湿布、二氧化碳等不同方式进行灭火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可以结合自身思维找出灭火的原理。
2.4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在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掌握不一样的化学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验证化学实验之后,布置相应的非书面型作业,改变传统中的作业形式,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创造,总结化学的奥秘。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学生的兴趣内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时产生灵感,进一步构建化学创新思维。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案例,例如在学习《空气》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不同地区的空气并思考大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有哪些,在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生产中酸和碱的用途以及例举酸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利用酸碱反应实验解决生活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丰富化学课堂,以求建立学生初步的化学思维框架,通过让学生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3]。
参考文献:
1 黎崇现.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教育界, 2019, 000(008):64-65.
2 曲文腾. 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探讨[J]. 考试周刊, 2019, 000(078):144-145.
3 丁琼.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分析[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