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梁杰栋
[导读] 初中物理学科是提高学生情商和智商的重要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物理学科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反复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梁杰栋
        花都区梯面镇梯面初级中学      广东广州     510870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是提高学生情商和智商的重要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物理学科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反复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本文将根据目前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漏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提出一定的看法,以求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素质,促进其在物理学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 物理课堂; 创新教育
引言
  物理学科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其逻辑思维十分严谨,加之我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持,因此,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物理框架,逐步完善学生基础的物理知识。
1 初中物理教学困境
1.1学科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常常利用物理概念解释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背诵知识。另外,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大量压缩教师的教学时间,将原本多个课时的物理知识浓缩成1到2个课时,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记忆,以这种方式虽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会让学生的思想模式固定化。部分教师专门研究考试例题,总结出完整的公式答题技巧,学生仅需要掌握和背诵一定的公式,就可以解答完整的题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路的发散,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物理学创新教育无法在实践中展开。
1.2教学过程陈旧化
物理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物理问题,但由于初中课程繁重,教师并不能预设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也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物理实验机会。另外,部分教师由于关注绩效考核,一味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对疑难问题不能进行提问解决,大量的物理知识充斥在学生脑海中,对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1]。而且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物理学课堂,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困难,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1.3学生生活经验缺乏
物理学科其实是科学教学的一部分,其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经验,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将自己的主观认知转化为物理学的相关经验,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有所缺陷。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时,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不同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后续的物理学知识学习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学生本身关注的生活现象有一部分与物理学理论相悖,对学生而言脑海中固有的生活经验很难得到改变,因此,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容易形成错误观念,创新能力无法回归正轨。
2 提升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方式
2.1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无论是物理课程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兴趣和探索欲望。物理学教学艺术源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结合物理知识的特点渲染创新氛围,让学生积极学习物理学知识后进行创新运用是当前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各个物理教学环节时,可以利用具有矛盾点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利用自主探求的方式合理解释物理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模拟物理现象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调动课堂氛围,改变传统课堂中一潭死水的现象。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中的物理人物生平故事为材料,适当讲述一些物理学历史故事和发展轨迹,在提高学生严谨认真的物理学精神时,拓宽学生对物理学的知识面,增长物理学见识,为学生创新创造提供素材。例如教师在讲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传声筒游戏作为课前导入,提高学生对声音传播过程的兴趣,利用声音游戏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2 改进手段,尊重差异
目前一体化电视、多媒体设备、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为物理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创新改革。因此,物理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视觉效果,利用互联网科技呈现物理案例,设置虚拟化实验教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步骤。通过让学生操作演示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能力,在课堂中增加互动探究环节,运用相关物理学案例使学生互相探讨结论,根据结论对物理学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思考。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时,调整自身思维模式,坚定自己的正确理解,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互动中,让学生对结论提出质疑,积极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引导其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不以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创新解读,以肯定的方式树立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自信心。
2.3 丰富实验,体会成功
实验是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学生想象力强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环节、操作实验步骤、总结实验结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物理内容,让学生发现身边可利用的简单材料制作实验工具,利用常见的工具解释复杂的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形象化,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结论。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拆解实验装置,思考和发现实验装置对物理学的影响。最后,教师在制作实验器材时,需要将相关器材进行调整和放大,让学生可以更精准的理解工作原理,更完整的观看实验流程,进一步改变墨守成规的实验态度,将实验过程转化为一种乐趣。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压强的相关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气压和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假设,寻找身边的纸片、橡皮和水杯等制作相应的实验工具,利用水杯和纸片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2.4结合资源,提升素质
现阶段有部分物理教师对最新的物理学案例和物理学教学资源没有完全掌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依旧按照教材内容敷衍了事,将物理学的重难点简单化,认为只要可以应付考试即可。结合此类现象,物理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物理学知识的观点,深入时代发展的背景,学习最新的物理学名词,更新自身相关知识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创新创造的榜样。物理学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发挥专业特长,与学生共同制作和创造实验仪器,带动学生设计实验流程。以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2]。例如在讲述‘电能’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介绍最新型的电能表,将现代化电能表铭牌参数和测量读数的方式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电能单位的换算关系,进一步思考电能在转化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2.5观察生活,形成框架
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丰富物理学知识的表象内容,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在生活中观察获得新的知识。在巩固原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中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进行生活实践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将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和物理学宏观概念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形成实践化思维,利用实践活动构造系统的物理学框架。例如,教师在讲解质量的相关物理现象之后,可以精心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总结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知识的应用,并思考如何利用托盘天平改变物体的质量,解决生活中的质量矛盾。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性思维的重要阶段,其探究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清扫学生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林茂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究[J]. 考试周刊, 2019, 000(043):161-161.
2 汪福安. 关于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 000(005):64-65.
3 温晓明.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浅议论初中物理教学创新[J]. 信息周刊, 2019, 000(011):0260-0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