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倦生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广东中山 52845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赖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高中政治课作为培育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的重要阵地,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局面,树立德育的教育目标,关注高中政治课堂的本质特征,培育具有现代化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对高中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做出分析,促进德育工作更好地完成。
关键词: 高中; 政治课堂; 德育教育; 重要作用
引言
高中政治课堂通过对当前政治形势、政治环境、政治背景的讲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规范个体道德、心理活动。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我国的政治内容和法治思维,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高中政治课堂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和教育大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定,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传输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1 德育实施的含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意识波动最频繁的阶段之一,对社会政治新闻和国家法治环境都有了自我化的认识,因此,通过高中政治课堂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政治局势及经济文化建设,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价值属性。同时,高中政治课堂不仅仅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宣传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要想让学生的身心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必须合理采用德育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培养和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还比较模糊,容易冲击其尚未成熟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因此,高中政治课堂可以通过开设德育相关环节,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进行磨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精神力量,以优秀的道德意志促使其实践活动的完善[1]。高中政治课堂最重要的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标准,通过这两方面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结合德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效果,将德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行为,通过榜样示范、实践锻炼、情感陶冶和修养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德育活动,与社会规律相结合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2 高中政治课堂中开展德育活动的困难
2.1 缺乏约束性
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时对课堂的纪律性强调不够,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力度也比较欠缺。高中生缺乏行为自控能力,但教师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德育任务和本学科任务之外,没有督促和管理学生的发展性行为,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无法内化成实际行为。另外,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正面教育时,对德育知识通常是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讲,而只讲与高考相关的学科知识,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意识浅薄,无法充分认识德育的发展变化,课堂纪律松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2.2 缺乏个性化
教师在讲述相关课程内容时,没有辩证的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消极情绪不予疏导,评价过程也较敷衍,导致课堂中师生关系并不融洽,学生缺乏关怀,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伤害。另外,部分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特殊对待,但在对待后进生时变相讽刺、体罚,导致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出现差异,少部分学生政治敏感度较低,对社会道德坏象不予关注。还有部分教师更加关注政治理论的讲解,并未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差异化德育教育,没有按时给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德育工作进行并不彻底。
2.3缺乏实践互动
虽然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性内容比较丰富,但不能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品德行为和交往能力的培育作用。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大部分依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指导,运用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形式化特征十分明显。部分教师由于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量压缩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导致学生对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没有良好的认知,在遇到社会不良影响时不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
3政治课堂实施德育的具体策略
3.1树立榜样,关注差异
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态度才能培育优秀的学生,因此,政治教师需要时刻提升自身素养,连续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时事政治,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丰富自身德育教育经验。同时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首先,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对高中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准确判断,同时学习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通过政治课堂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形成模式[2]。其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心灵成长,将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解读,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讲解时政热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尊师爱校、团结同学。当前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已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政治课堂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性学习,运用熟练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感官性的知识教育。
3.2结合实践,塑造行为
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政治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活情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正在进行深入改革,社会上各种深层次矛盾凸显,在道德层面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学生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将浅显的政治知识和思想道德意识转化为持之以恒的道德行为,并进行一定的创新。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以德育为主题的相关实践活动,或者召开座谈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现道德情感的认知,并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根据产生的行为动机内化为外部表现,促使其知、情、行、意四方面和谐发展。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探讨先进的道德模范对自己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进行跨越式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和发扬革命理想,通过坚定的意志和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保持为祖国勤奋学习的志向,利用各项社会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另外,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政治和社会活动,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升旗仪式提高学生政治认识,培养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责任。最后,德育的教育目标中含有关于美育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3课程改革,评价转换
对高中政治课堂实行改革时,教师需要增加相应的法治内容,向学生普及法律制度,运用法律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另外,课程体系需要切实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概念,正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通常只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意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课程改革中,政治教师不光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更新,还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校的相关守则和校纪校规,评价学生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和学校活动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方法进行完成性评价,帮助学生改变散漫的政治学习过程,树立端正刻苦的学习态度,以积极的思想帮助学生改进效率低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克服缺点,不断进步[3]。政治教师在对学生的操行进行鉴定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评定的原则,鼓励学生发扬其优点,对学生的缺点进行积极引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需要考量学生的片面观点,既要引导其树立道德责任心,又要防止其思想偏激。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课堂的德育工作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干预,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政治课堂的现状,通过教育手段的改革和教育方法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张磊. 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3):244.
2 刘明山. 浅谈高中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9(12):21-22.
3 李平. 谈新形势下高中政治的德育功能——高中思品课教学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 000(005):105-105.
注:老师,在全文中,是否需要把有些地方的“高中政治课堂”改为“高中政治课”,请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