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钦
[导读]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是近年来我国诸多高校新开设的一门热门专业。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寿光  262700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是近年来我国诸多高校新开设的一门热门专业。因是新兴专业,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在不同院校内曾现多样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大特点是结合了艺术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教育,传统的艺术基础课程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适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下的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艺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艺术基础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由绘画基础训练入手,要求学生掌握素描的一般步骤及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体塑造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该课程的开设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维及三维动画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新兴专业的局限性,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大多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艺术类与计算机类课程拼盘化,缺乏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科教学的系统设计。首先,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套用艺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定位的不明确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方法上也未能体现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时代性。其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均为理工科背景,“零基础”作为学生的群体特征决定了学生对艺术价值的有限认知。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艺术基础课程的开设与本专业关联度低,只是为了掌握辅助计算机操作的美工知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国内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基础课程课时量普遍偏少,学生因缺乏美术基础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绘画技巧和造型方法,导致后续课程的作业出现缺乏形式感、视觉效果不佳和审美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创作手段忽视生源特点,教学效率低下
        大多数数字媒体枝术专业招收的学生是非艺术类考生,缺乏扎实的艺术基础训练,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以手绘为基础工具的传统构成训练,其课堂习作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天赋,不适合本专业。传统三大构成侧重对学生绘画功底、美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常以素描画法、水彩画法为创作媒介,强调“笔法”,绘画技法的应用,然而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们来说,其后续课程和以后的工作均是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创作,所以传统构成艺术教育忽视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能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
        2.课程设置不明确
        就目前各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总体情况来看,计算机类和艺术类的课程还相对独立,而其中艺术基础课程照搬传统教学模式的居多数。可以看出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的艺术基础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有效、合理的课程结构和“量体裁衣”的课程内容。考虑到先导基础课程对后续方向课程的必要支持,相应地在知识面范围和技能层面要求较高,无形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从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显示出重视不足。
        3.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引发共鸣
        艺术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和造型能力,主要采用纸笔进行练习实践,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大量的动手创作和切身体验。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仍旧以“一对一”的教师进行讲授和现场示范,学生跟进临摹的传统形式为主,学生容易在枯燥的基础训练中产生较为被动的情绪,往往缺乏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结合自身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体现出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时代性。


        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策略
        1.增加课堂现实与虚拟现实的方法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再仅局限于课堂的“板书式”、“讲授式”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应将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外,运用虚拟现实理论,构建“第二课堂”。实践调查可知,学生普遍拥有电脑、便携式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设备,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第二课堂”的教学任务,通过互联网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课外学习反补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具体操作上,可借助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将教学任务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任务学习。而学习任务的内容则以复习巩固、拓展延伸、碎片知识补充为主,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实践动手、个性化学习、艺术欣赏等能力,以及形成艺术批判精神。
        2.紧扣需要,打造优质的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当针对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来进行恰当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素描和结构素描两大模块的有机结合,积极运用结构素描的观念教学。传统素描教学以形体、明暗调子、空间感为重点,主要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而结构素描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强调突出形体的结构特征,从始至终以透视关系的准确性为主,抛却对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结构素描更注重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素描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单纯地为造型而造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选择性地减去与造型训练关联少的章节,把比例和透视关系、形体的内部结构和三维空间观念放在首位,对光影关系的学习在理论上理解为主。艺术基础课程应竭力在传统素描教学的基础上打造更适宜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的容,为后续课程如角色形象设计、原画设计、3DSmax、场景设计与制作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和三维空间感知能力。
        3.利用移动端智能软件艺术视觉化的教学创新
        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作用,借助微信、QQ等软件,教师可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或以某艺术学科为单位,创设移动学习平台,将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知识发送到公共学习平台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具体操作上,教师可选择以一个知识点为核心,延伸相关知识,并逐步构建成为一个知识体系,然后每天发布1条,或每周发布3-5条,引导学生对碎片性知识的学习与整合。此外,在知识的呈现上,尽量展现艺术的视觉化特征,留给学生较多的想象空间。每周留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公共学习平台展示。每个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学习平台设计测试,给学生提供自测、自评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发现学习中的缺陷,进而“查缺补漏”。
        结束语
        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是当今时代发展中艺术、技术进步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当今艺术环境渲染和技术表现的一种追求。这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注意的环节,也是培养新型技术与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本身具有特殊性。艺术基础课程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打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高质量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超,张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9(s1):149-150.
        [2]孟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意义与方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3-65.
        [3]何嘉,文武,李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9,(12):103-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