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临夏州生态环境局永靖分局 731600
摘要:近年来,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生态坏境污染问题也比较明显,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耦合效应研究
引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可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有效提高环境保护效果。人们可以开展实时监测,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环境监测对人员和设备等的要求较高,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环境监测目前并没有充分得到应用,严重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监测具有长期性,需要协调好每个环节的关系。当前,人们要对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监测,加强环境管控力度,通过各个方面的协调共同提高环境监测效果,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1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界定
作为一项新的概念,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我国的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是对改革开放阶段的经济发展的再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依然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守,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必然路线,同时也是我国在发展中对发展思路的明确、新发展政策的制定、实现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以及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外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未进行研究界定,但是我国的研究学者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民日报》的社会评论中明确地指出“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精准的解决方案,是经济发展理念在新社会国情下的体现,同时它也是第一的创新动力、内生特点的调节者、普遍的绿色发展形态、实现开放的必经之路、以共享为发展目标”。它同时还是党中央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的新发展形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学者任保平等在内容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同时在评判体系中提出观点,所谓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体现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刘志彪在研究中提出,坚实的发展路线与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政府在此种发展中不应当过多干预,在职能增加方面,要对文化、民生、社会职能、生态等几个层面进行加强,全面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职能。以上的概念定义是从列举法的角度出发,缺少的内容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导致在政策建议提出上存在局限,无法理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观点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融合生态保护理念是界定概念内涵的方法,同时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界定也十分重要。
2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效应
2.1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为加强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进行测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充分保护,目前主要形成了四种测度指标体系,分别为增长型、生态型、综合型和可持续型。(1)增长型测度指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认为,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增长,并将二者等同,对经济发展测度的唯一指标设定为GDP。这一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差异,对效率、结构、动力、环境的问题忽略掉。这是错误的理念,与现实情况之间存在失衡。(2)生态型指标体系。相比于上种体系,此种指标体系加入了对经济的增长、今后发展的更多关注,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交流互动,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的指标。
包含的四个子系统为减量化、再循环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其中指标系数中还包含了能源强度、排放二氧化硫与碳的强度、森林覆盖率、农药以及化肥的施用强度、秸秆利用率、GDP中环保投入所占据的比例、建成区绿化率、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考核。但是在这一指标中,缺少对内容经济发展指标的衡量,过多的关注环境。(3)综合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对前两种指标体系进行了补充,并且加入了发展质量指标。涵盖层面广,有社会与经济两个层面,但是重心偏向经济,缺少了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的考虑。
综合以上三项指标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性指标。覆盖层面有环境、经济、社会,并考虑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的范围更为广泛,有就业与产业结构、污染排放与能耗、环保投资的GNP占比、人口城市化水平。使衡量与评价体系更加全面,这一指标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对高质量经济与环境神态的耦合关系进行评判测量。
2.2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结合城镇化生态问题,要加大力度进行法治建设,从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制定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整治活动。将防治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将谁污染谁治理责任体系落实到位,对于影响生态环境行为要加大处置力度,如果已经发生了污染,要有针对性进行打击,提高违法成本。此外,各地区相关政府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时,要平衡好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就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内,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国家法律法规中某一方面存在的缺乏及时完善,从而使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约束乡镇企业排污行为,促进城镇化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3推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
推行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于解决人口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与环境发展等方面的矛盾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从源头上解决生态保护环境问题。但在改善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过程中,要结合生态学的规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将农业发展模式进行集约化经营,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获得提高。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要适当鼓励人民要用有机肥料,减少土壤污染。现阶段,乡镇企业主要经营特点是布局分散、粗放式发展。因此,会产生大量工业污染,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要将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并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将乡镇企业所产生三废集中在一起统一处理。在规模运作基础之上,以乡镇工业园区单位建立污染处理系统,使污染物集中处理后进行排放,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从而解决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要多鼓励一些无污染和少污染产业发展,控制重污染产业发展。
结语
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度,奠定起生态社会与高质量经济,形成一种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在后续的发展中,应当秉持以“五个大发展理念”为理论概念指导,引申出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综合多学科理论的方法,应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高质量的内涵概念进行界定,测度评定以及体系设定,其中涉及的学科主要有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科学、法学,建立起适用于全世界层面的,针对各个国家绿色生态价值链的分工工作,明确绿色生态在发展中的位置,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定位。第二,在政策目标的制定上,应该以国际化的眼光,并结合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政策目标的加强,提炼分析获得政策在国家与地区的实施成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对环境保护的义务责任落实到企业。第三,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建设中,将社会的公众组织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落实法律,建立起生态环境下的经济发展路线,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张坤.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03):157+164.
[2]徐鹏.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探究[J].节能与环保,2018(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