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下不常态 精磨细研下功夫——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常态课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朱振挺
[导读] 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返朴归真、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就是常态课。
        朱振挺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中心小学  365000
        摘要: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返朴归真、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就是常态课。优质的常态课并不是一下就能形成,需要平时的训练与长时间的坚持。 在长期有效的学习与精心备课下,才会有精彩的常态课。精彩课堂的背后凝聚的是老师的心血与汗水,凝聚的是学生的自律与努力。
关键词:实实在在 认认真真 扎扎实实 规规矩矩
教学界有一句通俗的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时下也常听到上级下校指导要听老师的“常态课”。有人认为常态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常态课呢?笔者认为可是我们要如何上好常态课?
一、树立思想,实实在在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保持朴实的作风,没有过多的的花架子,没有太多的造作,有的只是真实而又自然状态下的一种教学呈现。常态课舍弃了公开课示范课的精心雕琢。常态课应该是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在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情况下,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模式进行。做到“轻负担,高效率”,真正达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二、形成模式,认认真真
纵观我们国家当下许多地方教师的现状,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学科教师的年龄偏大,队伍相对不稳定,教学思想比较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课堂创新上没有激情。在这种状况下,学校引导教师创设一种新课堂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借鉴名师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教结合的方式,在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下,从网络、从兄弟校等方式去参考借鉴学习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学校年级学科等多次研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修改,逐步形成最恰当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有一套适合自己而又让学生适应的朴实有效的教学模式。 让数学课就是数学课的样子,只有课堂“有样子”,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形象”。
三、把握主线,扎扎实实
常态课教师要把握好三条主线:一条主线是要解决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什么、怎样教、有效教的问题;第二条主线是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有效学的问题;第三条主线是要有效把握教师在课后如何学,转化教的问题。
(一)精心备课,把握方向
作为一线教师备课已经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一上课台看上去一堂课热热闹闹,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根本没有落实到位,更谈上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提倡常态课是扎实的、有效的。常态课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精心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常态课也同样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把握教材的要求,把握学段的目标、学期的目标、单元的目标,在这基础上认真解读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精心备课,把握教材目标,依然是上好常态课的前提。
(二)组织有序,扶放结合
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然合作、有效交流是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问题。 一堂课的成功于否与所选择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优质的常态课中在完成课标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优势,作适当的拓展。二是注重活动中学生的“身动”与“心动”的有效结合。 课堂活动有三个层次:身体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宣泄。

“身动”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最低层次;“心动”是思维活动和情感的宣泄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高级层次。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心动”呢?李老师的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这堂数学课启示我们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关注师生互动、关注情感体验、关注成果分享与关注能力提升。三是控制好活动过程中的面的指导,同时也应注重活动中的“点”上指导。如一次有幸到兄弟校聆听了一位老教师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他首先组织学生围三角形,再引导学生分别对能围成三角形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类数学信息进行思考与解释,达成了初步的建构:三角形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着让学生从数学逻辑推理角度对这个结论加以验证和修正以及运用新知进行判断与应用。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猜想验证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经历了物化--内化--外化的数学化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堂课一节课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架子,也没有示范课的精雕,但他却是真正在老师的精心备课前提下,通过有效组织课堂,达到了学习目标的一堂有效的常态课。
(三)教师充电,激情饱满
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的学生。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绝对性,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拥有课堂的精彩,那肯定离不开优秀博学的教师。作为教师,要想上出精彩的课,受到学生的喜爱,就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学习教学大纲,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平时多与优秀的同行切磋交流先进的教学经验,向同行学,向网络学,出外学,在家学,在校内学,在校外学,对待学习永不懈殆,同时还要时时保持教学的热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性传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为学生创设空间,提供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 向老师挑战,向不明白的问题挑战。除了教学知识之外,还要注重情感的互动,正解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才会在课堂上迸发出精彩的火花!
四、培养习惯,规规矩矩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不竭源泉。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堂上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课后规范作业等。要想一堂常态课有效,教师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那如何有效实施呢?首先,要制定班规,一开学就要有明确而又细致的规定让学生有规可循,如何听课,如何作笔记,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的想法如何表达,作业如何规范完成等。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在课堂上发现个别同学走神或做小动作等不良行为时,要激励表扬好的同学,给他们树立榜样的作用,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让做不好的学生得到提醒。此外,还要在班规中建立长期的有效的奖励、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的良好氛围中努力不习,不断促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刁新峙.上好常态课:小学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J].辽宁教育,2017(13):21-22.
[2]王荣森.上好小学数学常态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辽宁教育,2017(13):23-26.
[3]毛振明.国培对话之十二:如何上好公开课、常态课及如何认识教学评价[J].体育教学,2013,33(12):14-16.
[4]尚庆朵.上好数学常态课  朴实中凸显本色[J].小学教学研究,2012(35):70.
个人简介:
朱振挺,1977年3月出生,男,汉,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福建省三元区岩前中心小学数学一级教师,主要担任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结合生活把动手实践带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开展“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撰写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所任教的数学课,受到了学生的喜欢。连续十多年所任学科均名列全区前茅,深受学校、家长、学生一致好评,个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