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路径下的外事文本词汇英译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苏若冲
[导读] 外事翻译承担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
        苏若冲
        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外事翻译承担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由于中英文语言表达存在巨大差异,原语作者和译入语读者文化和社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要提高译文文本在译入语受众中的接受度,起到良好的外宣效果,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外事文本词汇英译策略进行简要探讨,试图为其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外事文本;翻译生态环境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要让世界更加了解一个真实中国,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质量的外事文本翻译显得必不可少。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外事文本翻译研究已经成为摆在中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本世纪初,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强调“译者主导”和“选择性适应”,注重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对外事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本文选取外交部网站和《中国日报》的外事文本翻译实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相关概念进行探讨。

2.生态翻译学发展简述
2001年,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过程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凸显了译者主导和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针对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胡庚申:2004)。在此基础上,胡庚申于2008年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胡庚申(2008)在《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中对生态翻译学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诠释,指出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融合了生态思维和翻译学理论研究。胡庚申(2009)指出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翻译学进行指导,将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诸多不同学科的概念和成果融入翻译学研究中,从而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翻译生态系统。2009年后,生态翻译学进一步拓展。胡庚申(2014)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译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了解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后,对翻译转换策略进行合理取舍,努力使译文文本适应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践行“译者责任”。王宁(2011)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许钧指出,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翻译研究途径已经形成,并不断持续夯实和拓展(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2011)。生态翻译学跨越了多种学科,其产生和发展极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

3.生态翻译学相关核心概念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出发,倡导“译者中心”,将翻译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进行类比,聚焦“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生态”意义广泛,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即‘翻译群落’(胡庚申,2014)”。在“翻译群落”中,各要素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重视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三者互动,满足译入语生态环境的要求,接受度高的译文往往受到译入语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承认,才能达到“适者生存”。生态翻译学着眼于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关系,既要考虑原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也要重视两者文化间的差异,客观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胡庚申(2014)提出了“译者中心”,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或译文为中心的固有思维。胡庚申(2014)还站在翻译伦理的角度,提出了“译者责任”,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注入了更大的责任意识。这些概念的提出,对翻译研究的众多内容进行了跨学科整合,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研究范式之中。

4.生态翻译学路径下的外事文本中的词汇英译策略
由于中英文在表达方面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巨大差异,生态翻译学中所涉及的“适应性选择”有助于外事文本中词汇的翻译更好地融入英语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消除仅从语言层面机械翻译带来的误解,更好地对外宣传我国的大政方针,展示我国的良好国家形象,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4.1 外事文本中的词汇英译与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包括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等诸多要素。译者势必要维护翻译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平衡,以维护翻译生态和谐。这就需要译者根据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顺应”或“叛逆”(宋志平,2016:108)。就外事文本中词汇的英译而言,译者先要顺应原语生态环境,掌握原语文化,准确理解和吃透中文外事文本内容,在充分了解我国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再以译入语翻译生态系统适应者的角色,从直译、顺译、意译、省译、增译等翻译策略中选择最能达到翻译交际目的的翻译策略,最终将译文呈现在译入语读者的面前。

例1.
原文: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译文:In advancing refor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take action. 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

分析:翻译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换,若直接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按照中文原文进行直译,虽然保留了原文中“嗓子”、“膀子”的比喻,但并没有精准传达出原文中“贵在行动”的核心内涵。

而英译“talk the talk”和“walk the walk”是英语中的习语,强调“言”和“行”的关系,对仗工整,较好地诠释了原文中词汇的隐含意义,适应了译入语生态环境,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暗合。

例2.
原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译文:We should not sway back and forth, relax our efforts or no trouble-making .
分析:汉语存在省略主语“我”或“我们”的句子。在将汉语“无主语句”翻译成英语时,往往需要酌情补充主语“I”或“we”。本句的英译即采用了这样的翻译策略。原文中“动摇”和“懈怠”在英文中可以直接找到对应表达“sway back and forth”和“relax one's efforts”。要准确翻译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用语“折腾”,使其顺应译入语生态环境,需先厘清其准确含义。本句的语境中,“不折腾”可理解为“不重复做没有意义的事(not to repeat something meaningless)”,因而翻译为“no trouble-making”,既运用了译入语读者较为熟悉的表达,又表明了原文中发言人的决心,与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3
原文:我们应该牢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对症下药,本着简单易行、便于问责的原则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译文:We must learn the hard less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and push forward reform to ensure that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regime is easy to operate and highly accountable.
分析:在本例句语境中,汉语成语“对症下药”的含义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译入语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可能会产生和“症”和“药”相关的联想意义,而英语中似乎没有含有相应文化内涵的表达,将汉语“症”和“药”直接移植到译入语生态环境中,并不能将原文的核心信息准确传达到位。译文“take effective measures”,力求达意,言简意赅,对原文作了适应性转换。

4.2 外事文本中的词汇英译与“译者中心”
胡庚申(2014)认为,“译者中心”主要强调译者在翻译全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译者在了解不同的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后,结合原语和译入语语言差异及双语差异,进行相应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力图呈现目标语读者接受度较高的译本。译者至始至终都主导整个翻译过程。

例4
原文:让我们同心同德,携手并肩,规划和建设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译文:Let’s unite as one and work side by side to plan for and build an even better future for the world economy.
分析:中文多注重结构和对仗,英文多使用直白、具体和常见的词汇。原文中“心”、“手”、“肩”、“德”等意象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联想意义并非原文中需要凸显的核心信息。译文“unite as one and work side by side”使用了译入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更容易为其所接受。本例中,译者做出了“适应性的选择”,创造性地进行“意译”。

例5
原文: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吃了亏,而中国占了便宜。
译文:There is a view which suggests that China is the winner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loser in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分析:译文没有保留原文“吃了亏”和“占了便宜”的意象,而是将其处理为“winner”和“loser”,同样传达了原文核心意涵,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了原文文本的制约,脱离了语言的外壳,为适应译入语生态环境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中心”,达到了原文的交际效果。

5.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对外事文本词汇英译实例的简要分析,探讨了生态翻译学路径对外事文本词汇英译策略的启示作用。在上述外事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顺应了译入语的生态翻译环境。彰显了“译者中心”的主导作用,在原语和译入语的不同生态环境中灵活转换,达到了对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起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_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年第4期.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年第6期.
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年第4期
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_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第1期.
宋志平.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结构与建构[J],2011年第2期


作者信息:苏若冲,男,硕士,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