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丹,由晓颖
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116018;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本文着眼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趋势,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质量优先三个维度,探索提出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从体系建设、质量标准、制度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方法举措,为应用型研究生发展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 培养 基本原则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0;
1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面对新形势新方向,研究生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扣人才培养使命,紧贴国家建设实际,着力推动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大力探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新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这一新要求相比,当前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学科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趋同雷同问题。二是学位论文质量建设水平不高,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创新性不强、向实践应用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三是缺乏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平台,产学研一体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四是导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导师指导水平仍需提高[1]。
2 加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把握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创新驱动
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和教育理论创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
2.2 坚持转型发展
遵循研究生教育特点规律,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由注重科研学术能力培养向注重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培养转变,由相对封闭的院校教育向开放办学、联合培养转变,实现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发展[2]。
2.3 坚持质量优先
瞄准前沿科技和关键领域,以突出实践特色和应用特色为核心,牢固确立质量生命线地位,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观念,注重质量文化建设,健全质量保障监督体系,实现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发展。
3 推进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方法途径
3.1注重质量效益,全面加强专业学位授权体系建设
3.1.1切实抓好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
适应优化学位类型结构和大力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研究论证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积极推动专业学位授权点转型建设工作。突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健全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位论文工作规范、培养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成立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努力构建起完善的专业学位授权体系。
3.1.2定期开展学科领域评估
调整优化评估标准体系,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组织高校开展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全面梳理学科领域内涵,科学合理确定研究方向,对已经落后的予以调整,对主要研究内容相近或重复的进行合并,对与高校主体培训任务不符的予以撤销,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构建新型学科体系。
3.1.3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
落实关于“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按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新思路,组织高校制(修)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3.2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3.2.1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
把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要与发展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核心,搞好培养方案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全面推行案例式、研讨式、推演式、情境式、模拟式教学,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辨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3]。加大研究生实践平台建设力度,完善实践平台各项管理和运行制度,充分实践平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2.2着力推进导师队伍转型发展
按照“按需设岗、动态遴选、评聘分离、择优上岗”要求,完善导师遴选和定期考核机制,探索构建导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实施导师能力提升工程,不断优化导师队伍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健全完善校内校外“双导师”制[4],不断优化校外导师队伍结构,扩展校外导师规模,以推进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为牵引,着力引导广大导师紧贴国家社会建设急需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3.3加强过程监控,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机制
3.3.1完善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和考核办法
依据国家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好专业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加强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评阅和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创新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重大项目实践创新方案等学位论文形式[5],发挥好校外导师指导作用,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开题评审和答辩考核,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对策、新办法,推动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3.3.2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
建立授课教师准入制度,完善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切实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师资水平。加强授课质量检查评估力度,将研究生课程纳入授课质量考评体系。
3.3.3严格落实研究生全程淘汰制度
认真执行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条例有关规定,把全程淘汰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落实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淘汰制度,加大淘汰力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中期考核制度,认真组织好考核准备、考核评估、总结讲评等三个阶段的工作,对考核不合格的,要推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情节严重者,按有关规定予以淘汰。
4 结束语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是适应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呼声。本文结合研究生教育实践,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浅析。今后将对解决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趋同雷同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鲁萍.依托行业优势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1):24-26
[2]张杰,吴雪华.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培养效果评价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8(1):112-113
[3]沈刚,刘广达,汤裕.目标导向的应用型研究生学习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42-146
[4]徐飞.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2):26-29
[5]陈西府,周海,徐晓明,徐彤彤.德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对我国工程类专业硕士培养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18(7):1-3
作者简介:赵丹(1980-),男,硕士,助教;通信作者:由晓颖(1986-),女,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