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姚愔怡
1.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绍兴 浙江 312000;2.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广东汕头515078
摘要:为了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心理机制实现的基本情况,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现状调查问卷》,对参与本次调查的992名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从高到低依次为内容认知、情感认知、内容认同、情感认同、接受内化和接受外化阶段;(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认同阶段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在接受内化阶段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接受外化阶段存在显著的专业类型差异(p<0.05),和非常显著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p<0.0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现状;思考
接受(Accept)一词,通常意义上被理解为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p323)。“青年时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p172)。要加强对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p331)。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心理建设未能足够重视“人的需要”维度,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是“易接受、难坚定”,接受性认知与实践失衡[4]。有研究表明,神经机制[5]、社会思潮、家庭结构等因素都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有显著影响[6]。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接受与否影响接受主体心理健康[7]。因此,关注大学生成长需求,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现状,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理论研究,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总体状况
为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心理机制实现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992名大学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的实现现状进行了具体的、系统的研究分析。单个项目平均值(3.95)低于单个项目理论中值(4.000),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心理机制的实现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四个阶段的实现现状,对六个因子进行均值比较,具体见(表1)。从结果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各阶段得分,高低依次是内容认知(36.88±5.41)、情感认知(26.71±4.28)、内容认同(17.37±2.58)、情感认同(16.94±2.79)、接受内化(29.76±6.61)、接受外化(12.07±3.06)。其中内容认知、情感认知、内容认同、情感认同的单个项目均值>4,而接受内化、接受外化的单个项目均值<4,这反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四个阶段的实现程度是不一致的,是有差别、有层次的。
表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四个阶段均值比较分析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差异状况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差异特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阶段的年级特征
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知阶段在年级这一变量上的方差分析(见表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知、认同阶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可以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内容认知方面是大三显著低于大一学生(p<0.01),而其他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情感认知方面是大三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p<0.05)。在内容认同方面,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学生(p<0.05);在情感认同方面,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四学生(p<0.05)。
表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年级特征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是否独生子女特征
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见表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知、认同阶段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都不显著(p>0.05)。在内容和情感认知,内容认同和情感认同方面都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是否独生子女特征分析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专业类型特征
通过方差分析(见表4),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知、认同阶段专业类型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内容认知和情感认知,内容认同和情感认同方面都是其他类专业高于思政类专业学生,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专业类型特征分析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家庭所在地特征
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见表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知阶段城乡差异不显著,在内容认知、情感认知、内容认同方面都是城镇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情感认同方面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差异也不显著(p>0.05)。
表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认知、认同阶段的家庭所在地特征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内化、外化阶段的差异特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内化、外化阶段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特征
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如表6),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内化阶段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极其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01),接受外化阶段独生子女非常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接受内化阶段在家庭所在地上城镇极其显著高于农村(p<0.001),而接受外化阶段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接受内化阶段在专业类型上思政类高于其它类专业,但差异不显著(p>0.05),接受外化阶段思政类显著高于其它类专业(p<0.05)。
表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内化、外化阶段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专业类型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内化、外化阶段的年级特征
通过方差分析(见表7),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内化、外化阶段在年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可以发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内化阶段大一非常显著低于大二学生(p<0.01)和极其显著低于大三学生(p<0.001);在外化阶段大一大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大学生(p<0.05)、大二显著高于大三大学生(p<0.05),大一非常显著高于大三大学生(p<0.01)。
表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在接受内化阶段的年级特征分析
注: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存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实效性,应从提高教育者素质、提升接受主体素质、优化家庭教育实效等三个方面,探讨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接受的对策。
(一)是在提高教育者素质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促使他们自我反思,更好地约束自己;能够增强我们面对困难的自信与解决问题的决心;够塑造我们的健全人格;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教育者要要遵循大学生自身需要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性教育、自我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为目的,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依托,在活动中高度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接受主体差异,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在提升接受主体素质方面,重视专业差异和阶段差异。
大学生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能力。根据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心理机制形成的年级、专业类型特征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和其它专业差异不显著,但作为思政专业大学生,更要提高政治站位,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另外在认知、认同阶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阶段特征,还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高校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教育机制。
(三)是在优化家庭教育实效方面,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赖希把家庭称作“意识形态工厂”,认为儿童的思想观念最初是在父母的教育形成起来的,父母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儿童的观念同化到白己所信奉的意识形态中。[3](p42)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养方式都潜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正确价值观形成。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存在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差异状况,说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环境要比非独生子女的丰富些。因此,应该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心理机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戴木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2).
[5]李林,黄希庭.价值观的神经机制:另一种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8).
[6]佘双好,陈君,张春枝.不同职业群体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
[7]王磊,郑雪.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4).
[8]塞奇·莫斯科维奇. 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薛丹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机制研究”(19GXSZ39YB)。主持人张灵
作者简介:张灵(1982-),女(汉),安徽临泉人,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姚愔怡(1992-), 女(汉),安徽肥东人,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