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误区及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邓晓恩
[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融合,促进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了中小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邓晓恩
        四川省中江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融合,促进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了中小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资料平台的建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便利的共享资源。本文主要讨论和研究中小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误区、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在给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动画等元素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清晰,构建了高效的课堂。近几年,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尝试与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小学实验教师也在实验教学中不断的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以前实验教学中难以呈现的现象、过程等在信息技术工具上得以显示和验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中小学实验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让部分老师迷失在这种手段的运用中,从而忘记了教育的本源。
误区一:“拿来主义”,不择良莠。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会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知识点的突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精心设计、统筹搭配、科学整合各类信息,制作出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媒体课件。一个优秀的课件制作起来既耗时又费力,于是乎部分教师将目光转向了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网络空间,在使用网络上下载的课件时不择良莠、不论取舍,不根据地域实际和学生实际加以修改,甚至有教师不分教材版本,生搬硬套,不事先熟悉课件内容和操作细节,使得课堂教学生硬死板,难于驾驭。
对策:科学选择,体现特色。
别人的衣服不一定适合你穿,别人的课件也不一定适合你班的学生。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及教材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根据学科教学特点科学地选用教育教学资源;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采用多样化、综合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需求。可以多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课件制作技巧,然后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使课件富有教师的个人特色。完全照搬别人的课件,容易使自己的教学思路被别人的课件所左右,失去了自己随堂应变的能动性,制约了师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失去自己的教学特色。
误区二:一味追新,华而不实。
好奇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可以使其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课件中的任何一张图片、一个声音、一个动画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大量的联想。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课件的新、奇,力求每次点击有声音、每一页有动画、处处有特效。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无关的声音和动画吸引了,反而忽略了老师呈现的知识点,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策:科学实用,启发点拨。
并不是使用了时髦的多媒体课件就一定是好课,不能为了展示课件而使用课件。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实用性,明确教学目的,而不是展现你的动画有多酷,排版有多眩。制作课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深刻的内涵,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课件的制作要坚持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其中科学性是基础,教育性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技术性是确保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艺术性必须服务于教育性和科学性。优秀的课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误区三:人随机转,喧宾夺主。
部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总是不分主次,将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堂中需要提出的问题及答案,甚至一些过渡的口水话等等都事先设计在课件上。在教学中按照课件的设计思路层层推进,完全不顾学生的学情,只知道机械的点击,不停的放映。上课时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固定的流程上来,围绕着课件操作、讲解,使教学程式化,课件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受认知水平及生活体验的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使用绚丽图像和悦耳的音乐硬生生将全班学生的想象给同化了。如果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外衣下,仍然进行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只不过是将以往的板书从黑板上转移到了大屏幕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被忽视。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却是冰冷死板的,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人格、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策略:画龙点睛,注重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需要用时则用,不能一概都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感染熏陶等,是任何现代教育技术所难以替代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是简单的把教学内容电子化,然后一层不变的去演示教学内容。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哪些地方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把微观细节予以形象化,哪些地方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得出规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服务。
误区四:模拟操作,缺少实践。
中小学实验教学离不开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必须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和药品,不少农村中小学缺乏实验员,所有事情都是实验教师一人操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部分教师害怕实验的成功率不高,于是在上实验课时,仅使用动画或视频来展示实验与操作。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所有实验都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成了机械的看实验、背实验。
对策:能力培养,动手实践。
中小学实验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让学生看一百遍视频,也不如亲自动手去操作一次印象深刻。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和协调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虽然现代教育技术也能展示实验的操作过程,甚至比手动操作更精准无误,但它不具有实物操作带给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在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对于因受时空限制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和控制的事物和现象,以及有危险性的实验,可用虚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而那些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动手做的实验,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体验、感悟,否则会抑制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拓展创新,将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改进实验教学的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效,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感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参考文献:
[1]陈鲁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6.
[2]周祺娜.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与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4.
[3]李彦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