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前置小研究”设计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童丽华
[导读] “前置小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新型辅助教学手段,是以学生本为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童丽华
        浙江省萧山区靖江初级中学,浙江 萧山 311223
        摘要:“前置小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新型辅助教学手段,是以学生本为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它是指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新知识之前的,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的尝试性探索学习。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本课堂,将学生看作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教师要不断进行前置小研究的设计和探索。结合相关的实践范本和试点,笔者提出了几点对于初中数学前置小研究设计的见解和策略,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 前置小研究 教学实践

“前置小研究”是指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新知识之前的,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的尝试性探索学习。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从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从传统的机械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中剥离出来,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发展。前置性研究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基于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的自主探索过程,对于提出的问题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进行自学。它除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准备和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培养数学的基本思考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因而,前置性小研究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关键环节,是打开生本课堂的一把钥匙。

一、设计“前置小研究”的原则
设计“前置小研究”的原则主要有三,其一是简单,其二是根本,其三是开放。这三点要同时满足才是一个有效的“前置小研究”。首先,研究的问题要简单,学生在课前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虽然有预习却也很难把握其精髓,如果探究的问题太难,学生走进思维的死胡同,教师在后续的课程中也很难纠正,因而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学生思维的路径,顺势而为,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笼统的、大概的认知。其次,根本的原则是要求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思维逻辑,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根本矛盾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围绕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根本性的问题设计。“擒贼先擒王”,只有抓住了教学内容的根本思维关窍,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才能够让学生一击即中,正中教学靶心。最后,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包容性,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对世间包罗万象中的数学逻辑形成一定的认知。开放包容不是一锅乱炖,而是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是对生活逻辑的挖掘和表达,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接纳和成长。
二、“前置小研究”的设计实践
1.“前置小研究”层次化设计
在满足“前置小研究”的设计原则的大前提下,具体设计和探索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技巧进行辅助。生本课堂的要求即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一个班级中,不可能保证大家一起齐步走,大家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具体的差异进行了解,并且根据这些差距尽可能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前置小研究”,这样才能发挥出“前置小研究”的促进作用。
以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这一节的教学当中,学生将会学习到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以及具体的应用等知识点。在这一阶段的“前置小研究”的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根据函数形式绘制函数图像?”“二次函数的每条性质与系数a,b,c的关系怎样?”“二次函数的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与一次函数有何区别,如何计算?”等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力所能及回答的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合。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他们选择较为简单的研究进行探索和学习,一方面巩固了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增强自己的数学学习信心。对于数学较好的学生来说,选择较为有难度的题目进行思考和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前置研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前置小研究”开放化设计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教材内容,更多的是对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据所学的内容自主学习和探究,引发出新的问题和思考。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目标,因而为了适应不断前进的教学要求,教师要不断设计出开放式的问题供学生学习和研究。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制作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和讲解,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这种问题是没有固定的解法和答案的,因为“两个三角形边长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个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对应相等,同时两条边的夹角也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对应相等,同时对应相等的角所对应的边也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对应相等,同时两个角夹的的边也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四种情况下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三角形也不同,通过这种方法开拓了思维,加深了对三角形“SSS、SAS、AAS、ASA”等判定条件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的问题,课本中还有很多,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考,在“前置小研究”的设计过程中,包含和运用这些思考,将教师自己的想法逐渐过渡到学生身上,让学生也能够深刻的理解不同定理之间的关联。
3.“前置小研究”生活化设计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经过数学家们抽象化为数学定理和数学概念,但数学最终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只有经过数学将“前置小研究”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的同时,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形成用自己的特有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底层逻辑。
在讲解浙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导他们思考,把生活中的问题案例加入到课堂中去,用生动实际的例子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具体课堂当中就可以以学校篮球场为例,设计前置小研究。例如球场面积为420平方米,周长为43米,长和宽分别为多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设置未知数的方法来求解,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式再进行计算。这个过程主要是利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学会新的思路,即设未知数x来得到方程“x*(43-x)=420”,再来求解未知数x,通过这个过程逐渐建立起如何解决生活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通过生活情境的建设,学生很容易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较大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生活中的例子有简有难,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在课堂当中带入直接求解,那么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就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在一个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综合思考,综合解决,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总结
为了实现初中数学生本课堂的高效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途径和手段,与时俱进不被淘汰。对于教师来说,不断进步和思考才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唯一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不断努力学习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绝佳途径。那么教师设计出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小研究”就能够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数学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步伟,李玲霞.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前置作业设计教学现状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04-104.
        [2]金英.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20).90.
        [3] 彭华珣.例谈初中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8,(3).76-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