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群
四川省成都市太平小学校 成都610000
摘要:小学生处于心理年龄与心理年龄都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考虑事情非常幼稚,换句话说他们对待事物比较感性,而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在做题时需要经过审题、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复杂且有序的过程,现在显著的问题是学生并不按照这些程序,想当然地从题目中提取出数字,然后随意地进行运算得出结果,这样的教学窘迫局面亟需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還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老师要在学习中不断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融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长久发展。数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质极为明显的学科,有强烈的严谨性,又涵盖了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老师要在学习中为学生创造出多元化的课堂环境,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经常不能直接联系生活元素,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又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老师还依然使用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压制极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初中学习需要。在新时代的数学课堂中,需要老师根据学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堂学习效率,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代的教学方式要充分的保持学生的核心地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述知识,还要提问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面对新型知识的时候学生会因为陌生感而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需要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质的问题来将学生带领到教学情境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刺激学生使用发散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角的学习任务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角是什么?你知道哪些角?你可以制造角么?",这样,学生便会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联想能力,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考虑和研究,此时,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再讲述新知识的时候学生便没有那么强烈的抵触心理,能够对教许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2学生数学方面思维外延能力的拓展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持续性过程,而数学知识的增长会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因此,教师若能够将数学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做到完全理解和掌握,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得以有效提升,且学生的思维外延能力将会得以形成。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知识的时候,就不要将"加法"或"减法"独立开来,而是要尽可能地将加减法综合起来进行联合教学,既让学生在学习加法的同时预习减法的相关知识,又令学生在学习减法的同时温故加法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学好"加法"和"减法"。
3唤起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最大动力",倘若学生被迫学习,只会导致每一个学习者成为学习的"机械人"。
但学生若能主动学习,以兴趣作为发动机,学生就能够在发展中有意识的探究知识、思考知识、深入知识。所以唤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唤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注意力分散快,无法有效集中。教师要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运转。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采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利用趣味教学的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所说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游戏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等。
如在开展《圆的认识》课程学习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开展了观察式导入法及问题导入法的导入方法。首先笔者为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张圆形纸片,在笔者还没讲课时有些学生就对这张纸片好奇不已,想知道笔者接下来要讲些什么。这时笔者要求學生们将纸片对折、打开,重复动作多次。然后让学生观察:在你的纸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大家注意力陡然集中,有的学生说圆形纸片上出现了折痕!另一学生赶快补充,好多折痕。还有的学生说折痕都相较于一个点,大家兴高采烈的分析着圆形卡片,笔者对每一位学生活络的思维都表示了认可和鼓励。这时笔者把握机遇,告诉学生每一个折痕、点都有属于自己的名称,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学生们齐声回答:想。这时笔者要求学生们打开课本,根据定义了解交点、折痕的名称。接下来笔者又让学生们拿出尺子,量一量折痕的长度,学习半径和直径的定义。一节课十分顺利,学生兴趣高昂,教学效果十分可观。在正确的导入方法下学生们整节课的思维都处于兴奋且思考状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发现问题中掌握知识。
4丰富形式,活跃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学形式的设计是一个重中之重。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力求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核心素养能力同步提升。当然,在设计过程中,数学专业知识还应当居于主体地位,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来传授,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开拓思维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多对其进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展其数学思维空间,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在问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确定提问的方式、内容、方向和引导性,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作为出发点,通过“知”的方式达到“智”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讲授初步几何知识时,教师不要先写出公式或对其图形概念和盘托出,而是要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最好能自己推导出来公式的形式。或者可以让学生在演算纸上自行画出相应形状的不同形式,比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各种三角形,甚至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数学模型,以便很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所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灵魂。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更为自由地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弥补认知能力方面的不足,把握好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轻松、愉快、自然地学好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康.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9(14):40.
[2]朱海燕.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