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杨正卿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杨正卿
        山西省孝义市第六中学,山西 孝义 0323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初中数学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教师机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为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师的角色也从单方面的思维输出者成长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师生互动,共同成长。本文提出几点对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的见解和策略,希望能为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和案例。
        关键词: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源于对生活的抽象,抽象的过程就是把直观的内容想象为笼统的、概括性的规律和定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系列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数学推理和运算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即面对实际问题建立起相关的模型,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能力要求就是数学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即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学生要从稚嫩的小学时期过渡到未来的高中时期,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起这方面的培养和探索。
        一、引入情景式课堂,紧密联系生活
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正处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地基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教师在课堂当中引入情景式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枯燥的概念定理等,设计一个具体的情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在“二次函数性质”这一节当中,将函数开口方向和生活中的山峰、山谷联系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函数增减性的概念,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增强学习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方法。当学生作为个体进行学习时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和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当学生进入小组之后,个人的努力事关集体荣誉,这样学生之间互相督促就会产生自发探索的欲望。同时,将教师传统的单方面教授模式转变为小组自学后的成果展示交流,师生之间能够达到互补的状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有效互动和交流。
以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为例,针对“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一条件,可以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如果将夹角换成角,这一定理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原因又是什么。这样组内的讨论和组间之间的交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对定理多角度思考的好习惯。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
中学生的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同时也存在对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

只有学生质疑和教师解疑答惑的良好互动,才能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发出提问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抛出问题,不盲从课本和权威,让学生去质疑去提问,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在学生请教老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反馈评价。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产生问题比较简单而害羞于提问,有些学生则因为性格原因比较内向不敢提问,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鼓励大家积极提问,无论问题多么简单,产生疑问都是正常现象,帮助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四、拓展项目化学习,打开学习新思路
项目化学习其实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和发现主义三大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主要以现实情境问题为依托,采取“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能够不断的探索和进步。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和校园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年级,教学侧重点有着明显的区别。基础年级侧重于社会问题的专项问题调研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初三年级面对中考的压力则会更倾向于跨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架构搭建。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形式和范围。每一个实际的项目背后都有其内在驱动性问题推动发展,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项目中共同探究,产生相应的活动结果。在一系列驱动性问题的推动下学生逐渐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联系了生活实际的驱动性问题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实际生活中。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者已经建立起的数学思维体系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自己身上,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树立起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换的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主要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安全有效的完成探索,而不是将知识机械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和学习。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其工作具体方向,以免出现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混乱不堪的现象。同时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和发挥作用,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在项目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在项目活动中,每个学生既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信息共享交流和思维的训练,集合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项目学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团队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总结
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除了直接影响着未来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还对其他理科类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其核心素养。当然,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依赖于不断的日积月累和无数一线教研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涵才被不断完善和丰富。只有师生不断配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良.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44.
[2]万玉婷.创设智慧课堂,提高数学素养——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7):163-164.
[3]王狄鑫.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