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华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实验小学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不但要开动脑筋,学习好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小学数学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怎么才能让这些花朵未来更加鲜艳,成为千千万万老师的重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如果老师细心培养,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学生家长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好好学习,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小学教师的教学压力。所以,平常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地让学生在学习好自己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全面贯彻素质性教育教学的要求
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根本和重心。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教育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文本中,点明了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一人表演、一人全场,课堂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调节的状况,要把重点和主体优势的学生充分激发出来,要让学生调动课堂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群体自主地发展,用学生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来适应学生新学习,同时密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数学规律的把握能力。
2.正常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从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来说,传授数学知识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甚至次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从而提升的自觉利用逻辑思维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分析,用客观的视角研究问题的能力。知识学习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文化教育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领略数学的学科魅力,还要让学生学习、拥有数学之“美”,根据学生的学习详情,合理地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模型化,使学生面对干枯的陌生的问题熟悉化、亲切化,让学生在深度理解数学的同时,提高数学思维力和问题解决力。
二、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1.扩大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搜集、研究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只着眼于课本,数学就会无根之水。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预习,在学生的充分预习之后,对于课本的知识进行有脉络、条理性抽查,通过预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课本学习能力。经过对于教材的初步认识。学生会有足够的活动参与性进行高度学习。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学生参加让他们有足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地进行中学习,带领学生将具体的生活活动转化为数学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敏感度和实践运用能力。譬如:当教师讲解“百分数”这一数学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一“符号”,亲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果汁饮品包装上有“椰果>45%”的记录,在小零食上通常包含加量不加价的宣传口号,让学生亲自直观地了解数学问题,将生活与数学知识圆润地融合起来。在“矩形面积的计算 ”课程时,教师可以提问出教室面积的计算问题,让学生们自主地进行探讨、计算,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在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自由的、活跃的、思维大开的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会更加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理解,提高动手操作水平。
2.营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主、实践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好奇、充满求知欲的时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会有天然的兴趣,对于数学也会有很大的兴趣,教师也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特征,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既可以从深远的整个人生阶段种下学生对于学习的快乐根,还可以就此打下学生数学学习的优良基础。在学生对外界事物兴趣浓厚时,教师在学习中给予正确的指导,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在学习、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为快乐学习铺下成长的种子。在有关分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发放零食的场景,在进行具体发放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平均分配的定义,在人数和零食的不能平均分配下,教师又有可以新的教学需求。于此,教师转变了以往的单方面“灌输者”“知识点的搬运工”的形象,一再改变机械的、简单的教学“铺讲”。在教学情景中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没有压抑的环境,为学生的有效实践提供必要的环境准备。
3.利用课外实践,把教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上课时必要的情景模拟和良好的操作条件外,在课堂外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起来,把数学知识用“活”,将知识的运用融入生活之中,这样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自然实现。譬如“比例尺”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把相应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交予学生之后,在学生较熟练把握知识点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余实践题,让学生通过在休息之余,通过对世界和中国地图的观察、研究后,找寻地图的比例尺,然后通过比例尺了解中国、家乡的大小,用工具测量出我们的首都我们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所学所想,把地图研究明了。教师在课堂后的一些关于具体生活的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有限地活动中增加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拔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现数学课堂活力[J].教育艺术,2014,(9):48-49.
[2]刘影,左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16-117.
[3]罗江涛.联系实际生活 提升数学能力——浅谈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见[J].南昌教育,2006,(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