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趣味性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瑞阳
[导读]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
        王瑞阳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合垟小学
        摘要: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操作性与拓展性、现实性与趣味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时通过表象的感知形成概念,新旧知识见的联系获取新知,有效的操作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趣味性教学;策略
        “图形与几何”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四大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包含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等知识,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数学素养为核心,在小学阶段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然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在现阶段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少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将会直接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也会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知识的学习丧失兴趣。鉴于此,笔者将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指出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进行趣味性教学的若干教学策略。
一、趣味性的情境创设策略
        《新课标》中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多样化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将高深的学问简单化,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以玩游戏、听故事、猜谜语、变魔术、唱儿歌等教学方式,在图形与几何知识中融入趣味性,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策略
        《新课标》中建议,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设立“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矛盾、观察、验证、操作等多种活动经验的积累,以促进学习兴趣、想象推理、应用创新、审美感知等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趣味性的几何史料整合策略
新课标中提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讲授几何知识时,教师以浅显具体的方式介绍相关数学史,如原始人对简单形状与图案的认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对各种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研究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笔者首先在新课引入环节介绍了画圆的工具,圆规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夏朝,甲骨文“规矩”中的“规”即为圆规;其次,在探索新知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圆的三要素,即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适时引入2000多年前我国学者墨子在《墨经》中对圆的描述和定义,并用动画展示,让学生感受“圆,一中同长也”;再次,在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探索不用圆规画图,在学生找出多种画图方法后,展示《史记》中大禹治水时“左凖绳,右规矩”的画圆法,以及数学家提出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思想;最后,用视频播放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圆,既让学生欣赏圆的美,又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浓浓的数学文化气息,品味了几何知识的神奇与魅力。
四、趣味性的信息技术运用策略
新课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挥其在动态测量、轨迹跟踪、智能画图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把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直观,让数学变得简单,却又不减弱数学的思考性。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动态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生成过程,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想象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想象的过程,演示圆不断平均分而后重新拼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将圆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不仅渗透了数学的极限思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感受和认识图形的运动变化中,了解图形本身的特征和图形与图形之间的本质联系。
五、趣味性的和谐氛围营造策略
        趣味性课堂氛围的营造,是推进数学学习的法宝。依据“图形与几何”课程基本理念,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运用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第二,教师以幽默风趣的、准确适度的、宽容激励的语言,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第三,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教师以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竞争平台并进行有效的奖励,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六、趣味性的探究策略
        趣味性的探究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小学生最初的学习,他们的思维是感觉和动作的结合,思维伴随动作,主要借助直观化、行动化的直觉行动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图像、几何图形、直观模型等视觉化的图形载体来探究问题。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直觉行动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取,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图形表象、概念及性质的图形知识体系,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也是学好小学几何知识的保证。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趣味性教学的策略,如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注重积累活动经验、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以生为本的理念及加强直觉行动思维与形象思维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把枯燥、难懂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露露.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1).
[3]李 旭.培养学生几何素养要注重积累活动经验[J].教学与管理,201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