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723000
【摘要】新课改指出,要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数学课程目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结合这一要求,及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使用学具成为了较为平常的事情。但是学具使用是否有效还有待思考。本文从学具使用是否必要、学具使用时机掌控、学具使用流程控制、学具使用及时总结这些方面展开了思考与分析,探索了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正确、科学、有效使用学具的问题,基于这些思考,给出了针对性的低年级数学课堂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具使用;有效性
【正文】孔子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表明,做事之前要准备好器具,为顺利完成事情奠定基础。学具是学习数学的工具,也属于工具的一种。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成为了数学教育的关键目标,学具使用在数学课堂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们自制学具、使用学具也成为了数学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是否真正有效使用了数学学具,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下文从几个方面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展开了思考与分析。
一、学具使用时机掌控的思考
何时使用学具是学具使用有效性提升必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有效的学具使用除了需要思考其使用必要性外,还需要思考使用时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学具的使用是辅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数学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不能用学具代替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要预留时间给学生通过想象、互动与思考,计划好解决问题的思路,遇到困难处,运用学具展开问题的实践研究。把握使用时机,恰当、适时的使用学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如“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有小棒、钉子板等。学生借助小棒摆出不同边数的图形,了解到四边形对应4个顶点,4条边,五边形对应5个顶点,5条边。用钉子板拉不同边数的图形时,可以先确定几个顶点,就再将橡皮筋挂在这些顶点上即可。如此,学生对图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借助学具,先观察、思考、互动,再动手组装、拼接学具,可以更好的理解图形知识。
二、学具使用流程控制的思考
在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学具,及使用学具恰当的时间以后,还需要注意学具使用流程的问题,即为学具使用过程、方法、程序。学具的使用不是学生拿出学具后,就胡乱摆弄,而是要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学具使用流程,引导学生在学具的辅助作用下,探寻出数学规律与方法,并总结数学知识。学具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学具使用思路,之后教师给予点评,并肯定学生的创新处,进一步激励学生科学使用学具。
在大方向和中心思想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创新使用学具,科学规划流程,提升学具使用有效性。
学具使用流程包括操作目标、操作内容、如何操作等问题。如学习“减法”知识时,教师提示“这次学具使用目标为:学习三位数的减法,分为每位都够减或有的位不够减的情况;操作内容:通过将计数器珠子拨到不同的边,得出答案;如何操作:减是先观看减数对应位上数字,再将珠子拨离自己的方向”。学生人手准备了一个计数器,计数器上有个十百千万五位,运用学具学习减法知识时,教师要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引导学生学习“每位都够减”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356-243=?”,学生只需要将对应的位个位、十位、百位上,向另一边移动3个、4个、2个珠子,就可以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结合计数器的计算过程,得出“减法就是对应位相减,写下每位减去后的得数,最终的得数就是差”的结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够减”的情况。“429-257=?”十位不够减,教师提示,这时就先向百位借出一位,那么百位的珠子拨过去一个,再“12-5=7”,将7写在对应的十位上,而百位减了1剩下3,“3-2=1”,将1写在百位数,得出172,即为差。明确了如何使用学具,规范使用学具的过程、内容与方法,才能提升学具使用的有效性。
三、学具使用及时总结的思考
学具使用是学生的自主操作过程,这属于动手的部分,但是不能纯粹的动手不动脑,单纯的以完成学具操作过程为主的数学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没有太大帮助。为了让学具使用思维化、有效化,就需要引导学生重视思考,在学具使用中、使用后融入思考元素,将外在的动手操作与内在的思维变化过程结合起来,使得学具使用“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从中准确的抽象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思考与总结。思考的过程即为认真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将数学知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正确、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契合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低年级学生在自主合作、动手实践、互动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同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是认真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差异,选取合适、安全的学具,引导学生使用;二是基于教学内容、目标,科学设定学具使用规范,适时指导学生学具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三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中,掌握知识与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时间与空间;四是要加强学具的自制与创新,引导学生动手自制学具,在创新思维中,制作并创新学具,再创新学习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耿素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运用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3(8).
[2] 方向明.对小学数学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
[3] 李运俊.对低年级课堂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4] 宋文娜.充分发挥学具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J].读与写旬刊,201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中小学数学学具使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