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龚丽英
[导读] 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思想品德如果让不良因素占领
        龚丽英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思想品德如果让不良因素占领,以后就很难“擦除”。因而,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起着奠基的重要作用。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都与中学生、成年人有较大差异,对他们进行德育,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情,采取适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
小学生所有的学习发展都处于起步期,但德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不同——知识可以晚学、后补,但思想是学生内在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不太容易改变。可见,对小学生的德育不仅要做得早,而且要做得好,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意义。而班主任,则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主力和关键。要想做好小學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必须清楚,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抓不住这些要点,就会失策。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
(一)班主任过于严厉
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他们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班主任都以管理者的方式出现,十分严厉。这样会导致小学生害怕班主任,不敢和班主任亲近,久而久之,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障碍越来越大,班级会更难管理。因为缺少沟通,班主任很难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如果出现原则上问题,很可能会导致道德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班主任只看重成绩
很多班主任对于小學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有误解,他们认为只要把班级成绩搞上去,就说明这个班级就得到了很好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评判标准只有成绩,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和长远发展,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喜欢上学,成绩差的学生因为班主任的错误管理变得不爱上学。
(三)班主任不够重视德育工作
很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忽略了德育工作,忘记了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培养的时候,只是一心想着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考一个好的初中,忽略了更基本的东西,那便是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纠正。因此,班主任在进行整个管理工作的时候,就会忽略德育工作的进行,这是不正确的现象。
二、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周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他们会主动地模仿周边的事物,不管对错,都会去模仿。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可能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而去改变自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爱玩,可能会厌烦教师的唠叨,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喜欢被约束的那么多,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是自由的,他们有很多天性,需要去释放,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他们这些行为特点,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德育先行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道德素养、情感释放的重要时间段,如果这个阶段学生养成了一些恶劣的习惯,就会伴随一生,十分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发展。因此,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开展德育工作,以德育先行来优化小学班级管理工作。
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另外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德育工作做得好,学生可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发泄不出来造成的心理问题。而且开展管理工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和班主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的成长更加顺利。
        三、关于德育先行下优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
        1.关怀每名学生
关怀每名学生不是一句口号,不仅体现教育的师德,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首先说,关怀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品质。

我们常说,班主任要做好言传身教、做好示范。班主任去真诚地关怀学生,学生看在眼里,自然就会认同这种行为,并建立对应的思想认知;第二,关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可以使德育工作的开展顺利推进,而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亲和度的时候,即便教师批评学生,也通常不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三,关怀每一名学生,体现出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思想,使班级建立良好的集体氛围和班风。而不会因为教师的偏爱而使班级中存在“等级”思想。这利于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集体性思想教育。
需要注意两点:关怀不仅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注和照顾学生的生活冷暖;关怀不是溺爱,不能将关怀变为一种对学生管理上的放松甚至放纵。
2.合理批评惩罚
在德育工作中,批评甚至惩罚都是不可回避且有效的教育方法。不应受现在一些对快乐教育、“和谐尊重”等思想过度解读的影响,而放弃批评和惩罚。一些学生违反了校规、班级,应该按制度要求去处理。否则,管理制度将变成一张废纸,失去其管理和教育的价值。此外,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进行批评和处理,似乎是尊重或保护了这名学生的自尊心,但其实,一个班级中还有几十名学生,当班主任有制度不执行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对其他学生的不尊重和不公平。这样一来,德育的工作将失去支撑力,无法开展。
但是,班主任必须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承受能力,不宜采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即便是批评和惩罚,也要做得有理有据、分寸适度。一般来说,应是先进行调查分析,再与学生交流,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摆出理由。教师帮助其分析问题点,引导其认识到错误。在先完成了思想引领和教育之后,再向学生说明批评和惩罚的理由。最后,在班级中公示处理结果。这样一来,处理学生的过程基本都是在私下进行,遵循“对众不责”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先做好思想工作再去处理,这个步骤如果反过来,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3.注重家校共育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心智尚未成熟,他们还没有像初中生那么强烈的独立意识,对家庭、教师的依赖心理都非常强。因而,在德育方面,家长的思想意识以及德育质量,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在某些角度上,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影响力更大。班主任如果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参与,难免会出现自己在校辛辛苦苦做好的思想工作,回家之后让家长给“推翻”的问题。所以,注重家校联合,将家长纳入德育体系,是一个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家校共育必须成为一种机制,而不能仅依赖于有限的几次家长会。班主任应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条件,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班主任可以做几项工作。一是将正确的德育方向、方法告诉家长,使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二是应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个别沟通,共同设计德育方案,实现个性化教育,解决个别学生问题。
4.多样德育活动
以小学生的心智和生活阅历水平,德育以讲大道理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小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应是直观化、体验化。这也正是我们反复要强调,德育要重视身教的理由。因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要尽量多采用一些具有体验性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比如进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可以采用集体拔河、绑腿跑比赛等方法;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可以采用参观革命博物馆、红色旅游或组织爱国主题手工、手抄报、绘画、歌唱比赛等形式来进行——这些德育活动,形式活跃有趣、生动直观,受到小学生们的喜爱,教育引导的作用比讲理论要强得多。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制定激励策略,设置良好德育氛围,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确保小学班主任更为科学地开展德育教育,有效提升现代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其更高程度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最新要求,为现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云敏.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32):67.
[2]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023):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