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变策略之“双追”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周怡
[导读] 基本活动经验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持久性影响的
        周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吴绫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228
        【内容摘要】基本活动经验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持久性影响的,是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重要积淀。聚焦我们的数学课堂,在重视基本活动的同时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些干扰。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追问一下在实际教学中有怎样的误区,以及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追求。
【关键词】 基本活动经验 追问 追求
一、追问:直击现状,在教学中缺失哪些元素
        虽然学生始终处于数学学习中,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预设,学生的课堂经历就可能是平淡的、缺乏深入挖掘的,这样的经历会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够味”,实践证明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会导致数学课堂失去数学味,失去学生的自主梳理,并因此冲淡学生的活动体验。
(一)活动中教师的越权有干扰
        在教学“探索周期规律”一课中,教师先把教材中的盆花的排列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想一想“照这样排列,第11盆是什么颜色?”在学生活动之后,教师组织了学生交流,首先上台来展示的学生采用的是列式计算的方法,用11÷2=5(组)……1(盆),从而得出第11盆是红花的结论,然后教师请使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生来说一说,其中有两个学生展示了自己画图的方法。再追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学生表示没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是两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单数都是红花,双数都是黄花,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单双数的方法来判断盆花的颜色,在“顺利”找到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很满足,对后两种方法赞不绝口。等到出示小旗的排列规律,请学生找一找“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时,学生大多采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还有的学生用单双数的方法来判断,因此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得不将计算的方法拿出来详细讲解,组织学生讨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
        在这个案例中,之所以学生走了弯路(用画图的方法和判断单双数的方法来判断小旗的颜色),教师的“指引”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因为追求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教师不满足于学生用他们最熟悉的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用判断单双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简便,教师对学生这样的“表现”也显得很满意,所以到了判断每组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小旗的颜色时,学生也“投其所好”,尽量用画图的方法和单双数的方法来尝试,其实在这个问题中,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的方法根本不适用,画图的方法也比较繁杂,学生之所以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累积出这样的活动经验,与教师的“指挥棒”是分不开的,因为教师过多地干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教师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淡化了,教师引导的经验被强化了,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缺失了数学味。其实换一个思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什么,并用画图的方法来让算理表象化,学生不仅能更扎实地掌握解题方法,而且会有更深的理解,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活动中教师的代劳有阻碍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创设一个求圆的周长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找到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的欲望,然后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怎样来研究圆的周长,学生表示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圆,测量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等相关数据,然后分析数据看看圆的周长和半径或者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听了这个方法之后,教师就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自动生成了圆的周长和半径,让学生把几组数据填写到表格中,然后自己进行分析,因为数据非相对准确,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到了C=πd的结论,之后教师再组织了一些巩固练习,学生对计算圆的问题就非常熟悉了。


        课后交流这个教学过程的时候,大家首先肯定了教师引入了几何画板这样的教学工具,认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对学生顺利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课堂上的活动还是提出了一些疑问,因为学生的设想是科学的,但是他们没有进行相关的测量活动,学生的探究是从直接面对现有的数据开始,缺乏挑战,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和面对问题的机会,从这节课走出来,学生对于怎样来测量圆的周长比较科学,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圆的半径都是空白的。实际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学生小组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测量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方法,然后再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的研究“一臂之力”,通过对照学生也能发现实验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累积更多元的活动经验。
二、追求:联系教学,寻找在活动经验累积中的策略
        针对教学中可能陷入的误区,我们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整合起来,寻找学生在累积基本活动经验中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一)活动体验,促成经验间的传递
        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所以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适切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取出生活经验,再经过活动感知,促成经验的传递。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们将几个装有不同数量铅笔的笔筒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数据比较简单,分别是4支、3支和5支),请他们很快找出“平均每个笔筒中有几支铅笔”,在这个现实情境中,有些学生脑海中飞快地将3个数相加,然后再除以3得出平均数,也有的学生的方法是将5支铅笔的笔筒中的一支移到3支的那个笔筒中,从而找到平均数是4。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后,我们组织学生的交流,让这两种思路都呈现出来,那么学生对“先加再除”和“移多补少”两种方法都有了认识。在这个案例中,虽然学生只是进行内运算,但是的确促成了生活经验向数学经验的转移,达成了数学经验的抽象和上升。
(二)不忘反思,概括本质的活动经验
        弗赖登塔尔认为:只要儿童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在学生活动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验证等手段来反思自己的活动,这样可以推升学生的数学认识,让他们概括出本质的活动经验来。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一位小数,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个图示与分数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迁移,推动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小数的意义。
        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课末总结的时候,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是如何度过的。说说先做了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很快还原了这一节探索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与困惑。这位教师课末总结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知识产生的过程”,谈思路、谈困难、谈方法,无疑是促使学生做这样的经验或挫折的外显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侧重于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点,那只是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几个“节点”而已;只让学生解决过程中的细小问题,只是发展学生的浅层次分析能力而已。要让学生真正地明白数学问题,只能让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全面地去把握解决过程问题的进程,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以及解决的思路,才能让学生的“数学之路”走得更长远。
        应该说,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以经验为基础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数学活动的探索、数学思维方法的积累、数学概念的内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就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力亲为来获得最直观的感受,累积最基本的活动经验,并排除负向经验的干扰,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柯小卫。为了“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现代意义初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吴传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回归生活[J]《教育战线》2009年,第16期。
[3]万田丰。借助实践活动,积累应用经验 [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年,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